雨霖铃宋柳永朗诵欣赏问题探讨课后练习作者简介名句赏析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记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黄昇《花庵词选》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宸游凤辇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别。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根据问题,自行研读。A、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明确:词的上片主要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词人和他的爱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词的下片则写的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景。明确:描写了寒蝉(凄切)、长亭(晚)、都门(长饮)、烟波(千里)暮霭(沉沉)、楚天(阔)、杨柳(岸边)、晓风、残月。明确:从总体上看,这些景物给人以悲凉、萧瑟的气息。这也正是冷落清秋的环境描写,当然也是为了渲染出作者与爱人离别时的气氛。B找找看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寒蝉、长亭勾勒环境离别之前景语骤雨初歇渲染气氛实写都门帐饮情事离别时刻情语执手相看情态烟波暮霭别后去向(虚想)景语清秋伤别点旨情语别后想象晓风残月别后情景(设想)景语虚写良辰好景别后生活(虚想)情景千种风情合说C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合说?D上片写了情人话别时的种种情态,似乎已将离情说尽,先想想下片该怎样写,再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明确:作者虽然在上片已经介绍了离别,但在下片作者又重点介绍了离别之后两人的羁旅之愁,作者想象别后的生活情景,通过这种想象更加重了这种离愁别恨,使这种离愁达到了极点。作者就是采用这一层一层的铺叙来表达这种离别的,这种写法对于我们同学的写作很有启发,希望多加练习。E若把全词的上下片分别看作两幅画,试着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把画面上的内容描述出来,你也可以给你的画取个动听的名字,如:明确:第一幅画可命名为“长亭别离”:一个秋天的夜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宴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工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月来越暗,茫茫水域里,蒙蒙雾气一片。明确:第二幅画可命名为“羁旅长愁”;一夜漂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道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的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幅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突出表现了词人离别时悲凉的感情。这句诗表面写景,实是写情,这是景中见情的写法。这句写想像中别后一路所看见的景色。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他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词人对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