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筼筜( yún dāng )谷,地名,在现在汉中盆地东面的洋州,北倚秦岭,南屏巴山,包括今洋县、佛坪以及西乡的一部分。文与可任洋州知州时,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洋州城内外开辟了南园、横湖、冰池、蓼屿、荻浦、望云楼、吏隐亭、披锦亭、筼筜谷等三十个风景点,合称洋州三十景,其中尤以筼筜谷最为著名。 筼筜谷在洋州城以北十里,位于傥水河与贾屿河的交汇处,这里溪泉清冽,修竹蔽天,环境极为幽雅。文与可在此建造亭榭,培植花木,开掘水池,公余之暇,常来此吟咏休憩,画竹写生。他在《筼筜谷绝句》中这样写道:“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蒙蒙。寻幽直去境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苏轼也有诗道:“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 tuó) 龙,料得清平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由于苏轼和文与可互相题咏,遂使筼筜谷名声大噪,历久不衰。正如明人陈棐在《洋县怀古》中写道:“当日文公剌,曾招苏子游。一时留藻丽,千古慕风流 !”清人童颜舒在其《洋县古迹二十八绝》中也写道:“梓潼贤守据风流,山起楼台水泛舟。一自二苏题咏后,人间愈觉重洋州。” 偃竹,倾斜的竹子。 古人非常喜欢竹子苏轼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把竹称为“岁寒四君子”之一。郑板桥《题竹石图》诗云:“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 文与可(1018 - 1078 ),名同,字与可。北宋梓州梓潼(今四川盐亭县)人,诗、书、画俱佳,尤其擅长画竹,首创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的画法。 文与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文与可(1018 - 1078 ),名同,字与可。北宋梓州梓潼(今四川盐亭县)人,诗、书、画俱佳,尤其擅长画竹,首创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的画法。 文与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