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近几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我们发现文言文阅读的语料选取越来越呈多元化,语料的文化底蕴增强,命题思想渐趋成熟,难度系数渐趋平和,命题形式上更显得中规中矩。总之,题目稳定性越来越强,规律越来越明显。试题既有平稳的继承,又有一定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从文料取材看,凸显多样性。虽然大多选用正史书籍中的人物传记作为文言文阅读材料,坚持避熟就生,但 2009 年与 2010 年也出现了无明显史传性质的《书沈通明事》以及《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从《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这个角度考虑,人物传记虽仍是文言文选文的重点,但江苏省考查史传多年,已形成一定的考查弊端,考虑到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后的文言文选材可能会偏向以散文为主,考生在复习备考时需特别留意,加大对散文的复习力度。2 .从命题形式和考查内容方面,凸显语文化。文言文测试依然是“言”“文”并重。这里的“言”主要是指常见的文言多义实词、文言虚词、古今词义、词类活用等,而文言语句涉及的特殊句式、断句,甚至古代文化常识,也都在命题和赋分之列。这里的“文”主要是指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考查方式依然是信息筛选、归纳概括、文言句子翻译等。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一般是 3—4 道选择题, 3 道翻译题;1—2 道选择题和翻译题是侧重考查“言”的方面,还有 1—2 道选择题是侧重考查“文”的方面。随着文段选取和考查内容的多样化,文言文考查的难度将会进一步加大。通过对江苏省近 5 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以及 2011 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的分析,我们要重点关注文言阅读能力考查的新的动向,如实词的考查范围已不仅局限在《考试说明》要求“常用”的文言实词之内,已涉足“次常用”,甚至“不常用”的文言实词也考;虚词已涉足辨析虚词的“实词”意义和用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考点的考查涉及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理解,涉及文章写法的分析,涉及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甚至出现了创新探究题。考生们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多加留心上面的两点。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是有了扎实的文言基础,不管题型和考查点如何变化,也都是可以应付自如的。与现代文阅读、作文相比,古诗文阅读方面的题目相对而言不是很难,学生的得分率也比较高。就某种意义上讲,谁能够固守住古诗文阅读,特别是其中的文言文阅读这块阵地,谁就为自己的高考语文抢占了第一制高点。因此,做好文言文阅读试题在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