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简介: 1934——1936年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转移。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柳亚子先生曾这样评价:“毛泽东同志一身兼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伟大的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伟大的军事家,伟大的诗人于一体的领袖人物。” 姚雪垠曾这样评价:“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是革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它将诗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挥到极致,而且从内容到形式十分统一和完美,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 我读《长征》1、齐声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学生分组朗读,理清思路。3 、学生吟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诵读感悟 诵读感悟红军 / 不怕 / 远征 / 难,万水 / 千山 / 只 / 等闲。五岭 / 逶迤 / 腾细浪,乌蒙 / 磅礴 / 走泥丸。金沙 / 水拍 / 云崖 / 暖,大渡 / 桥横 / 铁索 / 寒。更喜 / 岷山 / 千里 / 雪,三军 / 过后 / 尽 / 开颜。 .............一九三五年十月七律 长征 看 图 配 诗根据你的理解,给下面的图片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诗句。(赛一赛,看谁反应快!) ????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水拍云崖暖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师生合作,讨论交流:1、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的关系。2、颔联与颈联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3、“寒”字的作用。4、全诗只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而许多惊心动魄的战役却略而不写呢? 1 、明确: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具体描述。(“万水千山” [ 远、难 ] ;“只等闲” [ 从容不迫 ] )2 、明确:颔联用了夸张的手法,颈联是记实。3 、明确: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艰险的英雄形象。4 、明确:“万水千山”中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河、岷山等,从而使人想到自然的险峻,而衬托红军长征的艰难,并从中领会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诗 歌 · 艺 术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