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孟子 ( 约前 372 ~前 289)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 ( 今山东邹城市 ) 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 ( 魏 )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的仁政思想: 1 、“民贵君轻”的思想。 2 、邦国的主权在民。 3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 可不从。学习目标:1 、理解孟子的“舍生取义”观点。2 、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一箪食 蹴尔 不避也 所恶 妻妾 弗受 苟得 不屑dān shícùbìwùqièfúgǒuxiè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想要的东西,课文全解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 ù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然而)我追求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追求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保全性命)的手段(有)什么不能用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