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巧解文题解读《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劝勉”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培养高尚的品德 作者作品荀子(约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当时人们尊重他,故称),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学问渊博精深,所著《荀子》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现存 32 篇。《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背景纵览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 针对孔子、孟子效法 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字词梳理1.字音靛青(diàn) 中绳(zhònɡ) 车柔(róu) 槁(ɡǎo) 暴(pù) 舆(yú) 螯(áo)生(xìnɡ)蛟(jiāo)骐骥(jì)驽马(nú)锲(qiè)镂(lòu)2.辨义 (1)通假字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②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验,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②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③ 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腿,蟹脚;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④ 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此代指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