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对中医的认识和临床张荷升中医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数千年来,保障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智慧医学体系,唐代医学大师孙思邈对中医的宗旨和使命,作了准确概括:“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 ”其含义就是:“拯救染病的百姓重获生命,援救弱残的群体恢复健康。”这个定位充分显示出中医药学是人民大众的医学,是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医学,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学。它的原始内涵,鲜明的体现出以救人为本的精神。(一)浅述《黄帝内经》的思想理论指导作用谈此大题,实感才疏学浅,只能结合临床应用中的体会谈粗浅认识,一孔之见,请同道指正。中医是中华祖先们在世代与疾病的抗争中摸索、总结出的治疗伤病的方法,中医著作《黄帝内经》对此做了较系统的总结:从多种偶然性中揭示了发病原因,指出了治愈的客观规律,综述了各种不同治法。与其他新医学比,中医的理论独特在于“阴阳”的辨证核心揭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解释道:“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君乎哉!肖者翟翟,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之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髦,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大意2 是:阴阳至深的道理,微妙难测,变化更无穷尽,要清楚它的本源很不容易, 实在要下点功夫。 有志的人细心探讨研究,发现它的奥妙之处,若隐若现像被雾遮蔽着,精华到底是什么?原来似有若无的数量,产生于毫髦的微小数目,毫髦起于更小的度量,只不过因它们千万倍地积累、扩大、推衍、增益,才演变成现今形形色色的世界。归宗都是阴阳演变的结果,都受阴阳变化的制约。 (灵兰秘典论第八)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系辞) 为了说清阴阳变化规律, 《黄帝内经》 把“道”在疗病中如何运用,融入了当时最直观的天地五行,即“整体观念”,把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平衡、斗争转化的运动变化规律,在致病和疗病的具体变化应用,放在可见的大自然框架中,讲述的一清二楚,即“辨证施治” 。从医数十年,我深感《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指导中医的理论基础,必将对中医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二)中医对常见病的治疗及治未病治愈率是检验中医价值的唯一标准。有幸寻到了上世纪50— 60 年代刊印的中医会刊,信手摘两例为例,可见全貌。河北的盛子章老医用纯中药,一个月内消灭了一个县全部各种性病,包括“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