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位于地理 1 第二章第一节,在教材结构体系中承接地球的外部圈层, 对大气圈物质组成、垂直分层展开详细表达,深入学习大气圈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与此同时, 本节课程内容中涉及到对流层、平流层的温度变化与大气运动特征的相关知识,为下一节讲解大气 的受热过程奠定良好根底.故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 相关现象.〔2021 年版〕2.课标解读:大气的受热过程本质上是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 互转化的过程.大气逆辐射对地球的保 温作用、温室效应以及人类生活关系密 切.大气的热力环流是理解大气运动需 要的根本原理.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借助 大量示意图和动画,落脚于运用相关知 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1.人地协调观: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运用大气逆辐 射相关知识说明温室气体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描述人类活 动对温室效应的作用与环境的影响.2.综合思维:结合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的共同作用,绘制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示意图.3.区域认知: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比照高空和近地面温 度、气压差异,熟悉垂直高度上对流层内部的大气运动状 况与近地面天气状况.4.地理实践力: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与热力环流示意 图,分析“海陆风〞“城市热岛〞的形成过程以及在生活 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难点:热力环流的应用于风向的判读课前准备教材、笔记本、白纸、彩笔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教师活动】结合?台海使槎录?中关于台湾和福建两地早晚风向差异,绘制示意图演示“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引导学生绘制早晚海峡两地的风向差异,提问学生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追问学生这里的风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活动】绘制台地与内陆风向示意图,思考并答复风向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海陆之间 受热状况不一样导致气压产生差异,白天海洋升温慢,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两侧陆地,夜晚海洋 降温慢,气压低,风从两岸吹向海峡.【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绘图水平,提升课堂参与程度,提升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二、新课讲解〔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师活动】在黑板上绘制或用动画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讲解太阳辐射穿过大气被地面 吸收转化为地面辐射,之后被大气吸收转化为大气辐射的过程.补充讲解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相关 知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