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功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2) 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3) 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4) 掌握合力做功的意义和总功的含义;(5) 掌握公式 W=Fscosa 的应用条件,并能进行有关计算。2、过程与方法:理解正负功的含义,并会解释生活实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功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探究功来探究生活实例。教学重难点:(1) 重点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2) 难点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方向的位移容易混淆,需要讲透、讲白;(3) 使学生认识负功的意义较困难,也是难点之一。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工具:计算机、投影仪、CAI 课件、录像片教学过程:第二节功(一)引入新课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什么?(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所以做功的两个要素我们可以认为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导入: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在初中学习功的概念时,强调物体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的一致性,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呢?相反呢?力对物体做不做功?若做了功,又做了多少功?怎样计算这些功呢?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功的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二)教学过程设计1、推导功的表达式(1) 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该怎样计算功呢?物体 m 在水平力 F 的作用下水平向前行驶的位移为 s,如图 1 所示,求力 F 对物体所做的功。在问题一中,力和位移方向一致,这时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W=Fs(2)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该怎样计算功呢?物体 m 在与水平方向成 a 角的计算公式:W=Fscosa=Fsina力 F 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 s,如图 2 所示,求力 F 对物体所做的功。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 scosa。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按此公式考虑(再根据公式 W=Fs 做启发式提问),只要 F 与 s 在同一直线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图 2 中,我们是将位移分解到 F 的方向上,如果我们将力 F 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