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心力衰竭概述•heartfailure:–是由各种心脏疾病引起的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临床上以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体循环和/或肺循环瘀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分类–根据其发展速度可分为急性、慢性,慢性常见–根据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右、全心衰–根据有无舒缩功能障碍分为收缩性和舒张性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基本病因包括两个方面–原发性心肌损害•缺血性心肌损害:如冠心病•弥漫性心肌损害:心肌炎、心肌病•代谢性心肌损害:糖尿病性、脚气病性心肌病等–心脏负荷过重•前负荷过重:见于(1)瓣膜返流性疾病;(2)心内外分流性疾病;(3)全身性容量增多性疾病如甲亢、贫血•后负荷过重: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诱因•感染:最常见的诱因,呼吸道感染常见•心律失常:各种心律失常均可诱发,特别是心房颤动•钠盐摄入过多,输液过多、过快•体力过劳、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妊娠和分娩:使心脏负荷加重•治疗不当:如洋地黄用量不足或过量等临床表现•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全心衰竭•心功能分级左心衰竭的表现•肺循环瘀血的症状–主要为呼吸困难,按照其渐进性的严重程度可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心源性哮喘–咳嗽、咳痰和咯血:•心排血量降低的症状–如疲乏无力、头晕失眠、尿少、紫绀、心动过速、血压降低等•体征–原发病的体征;心脏增大;心脏奔马律;P2增强;肺部的体征。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瘀血的症状和体征•症状:因全身各脏器慢性持续性瘀血、水肿而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体重增加、尿少和夜尿等•体征:颈静脉充盈或怒张;肝肿大和压痛;水肿;胸水和腹水;心脏体征全心衰的临床表现•此时左右心衰的表现同时存在•继发于左心衰的右心衰:因右心衰的存在,右心排血量减少,可使肺瘀血减轻,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肺部表现反而减轻•扩张性心肌病:表现为左右心室同时衰竭,肺瘀血征不明显,这时左心衰的主要表现为心尖部舒张期奔马律和脉压缩小心功能分级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1928年制定的,美国心脏病协会(AHA)1994年修订的标准,将心功能分为四级•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可引起上述症状•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于日常活动可引起上述症状•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可有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辅助检查•X线检查:心脏的外形和各房室的大小,有助于原发心脏病的诊断;发现肺瘀血的征象•超声心动图:能更准确地反映心腔大小的变化和心瓣膜结构情况;估计心脏舒缩功能。•心-肺吸氧运动试验:用于测定病人对运动的耐受量•有创伤性血流动力学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诊断依据•病史:原有心脏病史•心衰的临床表现:肺瘀血、体循环瘀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治疗•治疗原则•治疗目的•治疗措施治疗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稳定心衰的适应或代偿机制:如拮抗神经内分泌的激活;防止心肌细胞的进一步坏死和左心室进行性扩大等•缓解心室功能异常:如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排血量等治疗的目的•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缓解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防止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降低死亡率治疗措施•病因治疗:基本病因的治疗;消除诱因。•减轻心脏负荷:–休息:限制体力活动(不强调完全卧床休息),避免精神刺激–控制钠盐摄入:应注意避免低钠血症的发生–利尿剂的应用:最常用的药物–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心排血量:洋地黄类药物;非洋地黄类药物洋地黄类药物•作用:正性肌力作用;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兴奋迷走神经。•适应症:中、重度收缩性心衰;心房颤动伴心室率快速者特别有效。•禁忌症: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征;肥厚性心肌病。•影响因素:老年人、心肌缺血缺氧、重度心衰、低钾血症、肾功能减退等敏感•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奎尼丁、普罗帕酮、维拉帕米、胺碘酮等可使其血药浓度升高70~100%•洋地黄类的毒性反应:–胃肠道反应:最早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