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查房概述•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发病率约为2.0/10万人年,亦有报道为每年6-20/10万人。还可见因脑实质内,脑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颅内动脉瘤占50-85%,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处,以该环的前半部较多见;•2、脑血管畸形主要是动静脉畸形,多见于青少年,占2%左右,动静脉畸形多位于大脑半球大脑中动脉分布区;•3、脑底异常血管网病(moyamoya病)约占1%;4、其他夹层动脉瘤、血管炎、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结缔组织病、血液病、颅内肿瘤、凝血障碍性疾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部分患者出血原因不明,如:原发性中脑周围出血。凡能引起脑出血的病因均能引起本病。常见的病因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大量饮酒、既往有动脉瘤破裂病史、动脉瘤体积较大、多发性动脉瘤等。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的动脉瘤体积更大,且更常出现多发性动脉瘤。临床表现•1.年龄:各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2.诱因:多在情绪激动中或用力情况下急性发生。•3.头痛与呕吐突发剧烈头痛、呕吐、颜面苍白、全身冷汗。如头痛局限某处有定位意义如前头痛提示小脑幕上和大脑半球单侧痛、后头痛表示后颅凹病变。临床表现•4.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多数患者无意识障碍但可有烦躁不安。危重者可有谵妄不同程度的意识不清及至昏迷少数可出现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5.脑膜刺激征青壮年病人多见且明显伴有颈背部痛。老年患者、出血早期或深昏迷者可无脑膜刺激征。•6.其它临床症状亦可见轻偏瘫视力障碍第Ⅲ、Ⅴ、Ⅵ、Ⅶ等颅神经麻痹视网膜片状出血和视乳头水肿等。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辅助检查•脑脊液最具特征性是诊断蛛网下腔出血的重要依据。脑脊液呈均匀血性压力增高。•眼底检查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前玻璃体后出血。•CT:确诊的首选方法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征象。•脑动脉造影:可显示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和其他导致出血的基础疾病。病情介绍•姓名:魏明兰•性别:女年龄:76岁。•患者因“头痛头昏伴恶心呕吐7天”入院。•体检T:36.1℃P:68次/分R:20次/分BP:160/84mmHg患者神志清醒,呼吸平稳,对答切题,口齿清晰,查体合作。脊柱正常,活动正常,四肢正常,关节正常,双下肢无浮肿。辅助检查•2016-10-17CT检查报告:头颅CT平扫蛛网膜下腔出血(部分脑池铸型形成)。10-17心电图检查报告:1.窦性心动过缓2.提示左心室肥厚。10-17普放检查报告:1.颈椎退行性变2.右膈面抬高,原因待查。主要化验结果•2016-10-15生化检验:钾4.8mmol/L,钠141.0mmol/L,葡萄糖测定7.4mmol/L↑,总胆红素47.9umol/L↑,直接胆红素14.5umol/L↑,谷丙转氨酶23.0Iu/L,谷草转氨酶26.0Iu/L。•免疫三项,乙肝五项全为阴性。诊断、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后给予脱水降颅压,改善脑血管痉挛等对症治疗。早期使用尼莫地平预防和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引起的缺血性神经损伤。护理诊断1.疼痛头痛与颅内压增高、血液刺激脑膜有关2.恐惧、焦虑与剧烈头痛、担心再次出血有关3.生活自理缺陷与患者的疾病有关。4.皮肤完整性受损可能与长期卧床有关5.知识缺乏6.便秘与长期卧床有关7.潜在并发症再出血、脑疝、脑积水P1疼痛头痛与颅内压增高、血液刺激脑膜有关1.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头痛的原因,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有关。说明卧床休息及避免头部剧烈运动的重要性。保持患者情绪的稳定,大便的通畅。2.遵医嘱应用止血药及改善脑血管痉挛的药物,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控制好输液的速度缓慢,避免血压下降。3.尊重并接受病人对疼痛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