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花路放观后感(一):一部仅仅让你发笑的电影曾经的穷小子,突然拥有了梦寐以求的爱情,那是什么感觉,我能够体会。明明穷得啥都没有,却觉得自己是世界之王,拥有着世上最宝贵的财富——一个自己最爱的人。然后天崩地裂,变得一无所有。你以为人受伤之后,真的都会学会看开的吗。可以说《心花路放》是今年不容错过的院线国产喜剧片。集结黄渤、徐峥两大喜剧型男,类似《泰囧》的笑泪掺和的家庭题材叙事,宁浩成功地借鉴了《泰囧》的成功经验。但是不止于此,精巧打磨的剧本,唯美的镜头,绝妙的打乱时空梭织两条不平行的主线叙事,使本部影片在收尾时带给人强烈的观影愉悦。前段时间内地上映了不少票房不错的喜剧片,这些片子high完正片后总会意犹未尽,在片尾滚动字幕的时候继续用彩蛋、花絮来为提供附加笑料。所有的平淡无奇都在最后一刻时空汇聚变得不一样。时空线很棒。果然是编剧组的作品,梗埋得真好,笑点也是赞绝。马苏贡献了从影以来最好演技,本色出演棒呆。观众更是笑得精神亢奋,回家路上都跟打鸡血似得。可是《心花路放》却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因为他的结尾放弃了彩蛋、花絮,而是附赠了一首温情的小歌。你会发现刚才你跟着徐峥和黄渤经历了一路疯狂的猎艳之旅,却并没有让自己疯开了去,而是在最后收了回来。可以从疯狂的宣泄回归到了平和的审视,这才是《心花路放》高级的地方。袁泉果然是文艺女青年代表,细节拿捏到位。可惜导演对文艺女青年偏见颇深,女主形同虚设,机油才是王道。之前批评那些卖座喜剧不高级,被粉丝乱骂淹死。这次可好了,有《心花路放》做样板,可以让你们看看高级喜剧究竟高级在哪里。杀马特广场舞阿凡达都透着浓浓的屌丝气息,不过宁浩拍这种片已经是得心应手,喜剧效果比《泰囧》好。不足之处是第1页共7页从机场送别戏就开始泄气,直到最后结构上的小惊喜扳回一城。高级喜剧的笑点是藏着的。市面上大部分喜剧片,我们看预告片基本上就能看到片子里最爆笑的那几个点。而《心花路放》正好反着。一些点。红灯区的梵高、暴力慢镜头+古典音乐、性喜剧不让人恶心、以及各种形式主义讽刺。预告片里的撒尿镜头好像给删了吧,不然更像后会无期了。故事落俗,力度不够是硬伤。虽然笑果没有预想的好,不过宁浩对各种流行元素的应用,使影片仍是最接近网络时代的院线电影(相对而言)。宁浩的骨子还是个文艺青年啊,即便对文青及文青圣地各种黑,仍不忘以结构的花样及放下的主题表达文艺心。《疯狂的石头》为宁浩赢得了名声和信任。他开始被授予更多的资金投拍了《疯狂的赛车》。这部电影让宁浩踏入了亿元俱乐部。无论当时的舆论还是他本人都对第二部作品表示满意。但客观地讲,与第一部电影的游刃有余相比,这部作品在内容上几乎不值一提。对文艺狗、杀马特、一夜情、约炮党的讽刺就让此片够看了,宁浩能把比较复杂的情感用通俗情节表现出来,这个不太容易。黄渤徐峥还有整个团队充满了活力,还是不错的。前半段笑点一般,以为是俗套电影,后半段渐入佳境,有几段戏真的让我笑到肚子疼,回家后发现脸上的笑肌也有点疼,可能是因为很久没这样开怀大笑了。最难得的是,作为商业片,本片亦探讨了一些直击现代人内心深处的问题,例如男人怎样才能有种。比同类题材的《后会无期》好看一百倍……《心花路放》的观众层次没有局限性,从小孩到大人,从华人到老外,但凡坐在影厅里看,都会从头笑到尾。但是那些也仅有这些,别想要得到太多。心花路放观后感(二):国导演在性喜剧道路上的探索告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在世,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吃饱饭是物质需求,在满足物质生活之后精神上的慰藉更加的重要。而男女之事不论阶层,是人类共通的最原始的精神需求。电影作为人类的一个精神载体,从来没有放弃人类最原第2页共7页始的需求。提起这方面的影视作品,我想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香港的三级电影以及岛国的av产业。情色产业在这两个地方已经成为一条非常成熟的产业链。在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只要你达到法定成人年龄,只要你花钱就能够买到正版的音像制品,但是在我们伟大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最原始的精神需求却一再的被打压,这也许跟千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