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不能回避变革管理多数企业都明白“先管理后信息化”的道理,也就是通过“管理变革”提升管理基础,然后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效率并加强控制。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企业的管理和信息化项目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许多项目在战略层面上缺少一个明确的理由、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一个持续的推动机制,另一方面是项目过程中缺少对六个关键点(紧迫感、持续沟通、领导支持、员工参与、培训、考核)的统筹规划和控制。这样的三个成功要素以及六个关键控制点就构成了“变革管理”的主体内容。中国企业在实施管理和信息化的过程中普遍缺乏变革管理,缺乏对变革过程的风险和阻力进行适当地管理和控制。现在,必须跳出信息化的框框,从管理变革和变革管理两个方面重新审视信息化,才能找到信息化的突围和成功之路。成功在技术之外从10年前开始,一些领先的中国企业,开始引进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mrpii或erp系统等信息技术工具,试图通过信息技术推动企业的变革。众多企业的经验,以及更多的教训证明,企业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管理基础,信息系统才能发挥作用。于是,一批企业开始了对最佳管理实践的苦苦追求,按照国际的最佳实践重整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或是实施六西格码,部分企业还从整体战略的高度调整了企业的发展格局。事实再次证明,最佳实践是有的,但是捷径并不存在。许多企业可以在一夜之间废止现行的管理方法,开始推行最佳实践,但是由于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转变员工的观念和工作模式,因此,很快又不得不退回到原来的状态,甚至比以前更糟。决定企业变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国际上成功的实践在中国会出现水土不服。这些问题困扰着企业界,有的企业管理者在目睹了失败案例后感叹道:“不变革的企业是等待死亡,但是不成功的变革则会加速企业的死亡”。许多企业管理者虽然意识到了变革的重要性,但却在变革的大门外久久徘徊。第1页共4页事实上,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部机器。对于一部机器,可以轻易地更换关键零部件,而对于一个有机体,任何变革的方法和工具,如erp、六西格码以及业务流程重组等,只有被企业中的人接受之后,才能发挥作用。在1997年的文章《sap成功的秘密》中,bpr的创始人麦克尔·哈默博士就说,“在实施新技术时,最麻烦的问题其实和技术本身无关,你可能正确地处理好了所有的技术问题,但是你可能还是失败。”他还说,“在sap的实施中,第一号错误就是没有充分关注变革管理。”变革管理三要素变革管理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一领域的世界第一权威、哈佛商学院的约翰·科特教授提出了成功变革的8个步骤:增强紧迫感、建立指导团队、建立变革愿景、有效沟通愿景、授权行动、创造短期成效、不要放松、巩固变革成果。许多西方企业将上述8条最佳实践作为企业变革的圣经,我们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我们体会到,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将迫使企业进行持续的变革,因此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应该具有卓越的研发、生产和营销的能力,还必须具备推动变革的能力。就像中国企业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建立起国际水准的研发能力一样,期望中国企业完全接纳西方的变革管理圣经,也是不切合实际的。不论是大型的国有企业还是迅速成长的民营企业,大规模的企业变革(包括战略转型、管理变革和信息化)只是近10年的事情,所以中国企业的变革能力也是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但是,总结企业成功的变革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我们发现有三件事情对企业变革的成败影响最大:变革动机和理由、变革的切入点、变革的持续推动机制。1、变革的动机和理由企业变革的过程,就是调整既得利益并且改变工作习惯的过程,风险和阻力总是伴随着变革的全过程。著名的意大利思想家、《君王论》作者马基雅维里曾指出:“没有什么事情比改变事物的秩序更困难、更危险、更受到怀疑。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永远是坚定的,而支持者总是比较温和的。”因此,企业第2页共4页必须积蓄足够多的能量,才足以克服变革的阻力。一家著名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为了“管理的流程化和信息化,并且实现与国际接轨”,决定实施业界领先的erp系统。为此公司专门组织了工作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