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软化”传统产业|产业软化【编者按】XX省不仅是“中国农业第一大省”,也是中国的工业强省之一。有数字为证,2007年,XX省实现生产总值为25887.7亿元。别看这个数值很高,这当中有一半的贡献来自第二产业,即纺织、建材、冶金、造纸、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又同时是高能耗行业,在gdp占全省一半的同时,能耗也占到88%。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粗放、资源消耗较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一直深深困扰着XX省的经济发展。最近,本报连续刊登了工业与信息化融合的地区调查报道。这不,本报记者又来到XX省调查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工业企业,有生产第一辆重型汽车的中国重汽,有老企业济南二机床集团,还有老字号企业济南钢铁集团,通过对这些企业的调查走访,第一线的记者发现: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能源和环境挑战,作为传统产业大省,两化融合为XX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产业结构由“硬”变“软”提供了重要途径。智能销售网络在走访XX省的企业时,记者发现,提高产品销售网络的智能化水平是体现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式。中国重汽这些年的销售直线上升。这家企业的前身是济南汽车制造总厂。1960年,这里创造了一个历史,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牌jn150八吨载货汽车的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2001年,新重汽成立,重型汽车产销量从2000年的3800辆增长到2007年的突破10万辆,市场占有率从2000年的4%增长到2007年的21%。2007年全年产销重型汽车10万多辆,位居全国重卡行业之首。“这样的成绩要归功于中国重汽近年来一直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中国重汽执行董事王善坡表示。中国重汽的营销网络分布在全国各地,并且条件各不相同,不适合采用传统的计算机管理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重汽利用gps全球定位技术、gprs移动通信技术、rfid智能标签技术、互联网网络系统、车载专用设备,结合计算机技术、数据第1页共6页库技术、电子地图技术等,建立了“车辆销售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和“送车系统”,应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物流管理水平,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每辆车下生产线之前,我们都在驾驶室外粘贴了具有信息存储功能的智能标签,并在车辆下线时使用手持设备把车辆的基本信息写入智能标签。经过质检、入库、出库等环节,在车辆出厂前使用手持设备把车辆的保修卡号、合格证号等信息写入智能标签。”王善坡介绍。在车辆的销售环节,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分公司、4s店、经销商和改装厂则使用“物流管理手持机”来完成接车、盘库、交付等操作,然后扫描车辆上的智能标签,车辆所在的经纬度信息、时间信息、经销商信息、车辆信息等,通过移动通信的方式直接传输到集团管理中心,无需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支持,操作简单,方便使用。为了实时监控来自生产厂、分公司、经销商等的各种信息,管理中心以电子地图的方式直观查询,及时、准确地对车辆进行监控。同时,系统还实现了各分公司和经销商的库存管理。通过“车辆销售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和“送车系统”,中国重汽的盘库操作均由经销商自己完成,分公司无需派人操作。并实现了在1小时之内把全国各经销商库存全部盘点,对车辆物流的监控由2~15天缩短到几秒钟,且能够保证完全正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准确度和管理水平。中国重汽年产重型汽车目前已达10万辆份,营销网络迅速扩大,已延伸至全国各地和海外市场。“这种业务的复杂性和规模化,决定了重汽的销售业务必须甩掉账表,走信息化管理的道路。”王善坡表示。“软化”产品产品信息化是直接体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产品中应用信息技术,使产品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提高产品智能化的比重,进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国内市场迅速与国际接轨,中国机床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技术发展的逐步升级,使通过单纯的技术引进,获第2页共6页得核心技术的空间也越来越少。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并胜出,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要挑战国际顶尖企业的垄断地位,打造国际一流机床企业,就迫切要求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济南二机床集团(下称济二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卢建生表示,基于三维的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