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消费的特点在各种眼花缭乱的技术新名词以及消费概念的轰炸之下,少数用户已不慎跌入it技术、信息化建设的高消费陷阱之中。近些年来,it技术给人的感觉就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这些固然与it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水平大幅提升有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it界的炒作,炒产品、炒技术、炒概念,不断将一些所谓的最新技术以及消费概念推向市场,频繁的“技术秀”与充满生涩术语的“口水战”、“测试战”把用户折腾得眼花缭乱、晕头转向。新名词背后的陷阱it业的聒噪、热闹不仅体现在服务器、台式机、笔记本、工作站处理器等硬件产品的细分上,比如cpu从最早的序号化名称到奔腾,从奔腾到迅驰再到酷睿,一直不断“改朝换代”;还包括每一种平台架构下眼花缭乱的“子概念”,比如针对数字家庭的“欢跃”、针对商用台式机的“博锐”,以及之前诞生的“安腾”、“至强”等。与硬件相比,软件业一点儿也不“落后”,比如原本很单纯的oa(办公自动化软件)竟被炒成五大概念流派,分成传统oa、协同oa、协同软件、协同应用软件、协同综合平台,一个个概念、一个个噱头接踵而至,令用户应接不暇、一头雾水。时下,信息化建设中的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比比皆是,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些单位好高骛远,大讲排场,把大量资金用在购买进口的高端设备上,而对于更为重要的应用系统却是敷衍漠视;另有一些单位在项目建成后,系统的应用及维护却迟迟跟不上来,多半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两三年之后在新技术的吸引和厂商的鼓噪之下,又申请上马新的系统。比如福建一家中型企业,以数千万资金建成一个高标准的信息化车间,上海的某重点企业,仅仅为实施一个erp项目就花费近1.7亿元人民币资金,然而营运绩效都不好,差点引发经营危机。前段有媒体披露,山东某地的一个大企业,年利润虽只有一千万,却竟然计划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近亿元人民币,远远超出企业实际的承受能力,真不知为何对信息化建设如此第1页共3页“痴情”。it市场是否真的需要如此频繁的技术革新,厂商为何如此热衷新概念新名词。其背后目的是什么。难道在这些频繁的技术更迭、不断的技术术语翻新中,没有“花架子”的味道。笔者以为,用户单位之所以会有如此不同寻常的“大手笔”投入,原因之一就是一些领导为树政绩工程,好大喜功,为此不惜重金投入,结果中看不中用;原因之二是受到it厂商不实宣传的误导,以为价格越高、技术越先进,就越管用。如今,这种it高消费现象的存在已经给轰轰烈烈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不良影响。而对it厂商来说,如此“短平快”地推出各种新技术并大力宣传其好处,其用意之一是基于技术占位、塑造品牌、市场占领等战略性考虑,另一层意思是消化前期投入的高额研发成本,让用户提前买单,相较而言后者或许更甚。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其实,软件等it产品的功能多并不代表符合用户自身需求的实用功能比较多。如果仅仅是多了一些闲置无用、华而不实的功能,即使再多对于用户来说也是多余、累赘甚至毫无价值的,只会多掏腰包而已。其次,功能越全,系统越先进,使用可能也会越困难,培训、维护越麻烦;再次,技术、功能多一点,价格就加一点,一次性投入相应增加;另外,越高级的it系统,服务成本也越将直线上升,隐形风险越大,甚至使应用半途而废。以oa软件为例,目前国内oa厂商的报价,从几千元人民币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的都有。一个软件价值真的有如此大的区别么。专家认为,对一个中小型企业而言,应用几万元与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oa,其功用其实差别不大,差距只在“品牌”和“您会不会买到这么高价的产品”。一些软件厂商摸准了国人的“买高不买低”的购买心理,联合起来构建价格壁垒,使得一些管理软件价格居高不下,价格远离价值,一些软件商甚至玩价格游戏,忽悠用户,让用户吃“高消费的亏”,价格暴利、高消费现象屡见不鲜。这是十分不正常的现象。适合才最好,买对的不买贵的。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核心并第2页共3页不在于投入多少,而在于实施后会有什么样的回报。一个系统的好坏,一个项目的成败,最为关键的是其能否满足本单位的应用需求。在信息化建设中,不是只有高额投入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相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