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会同村进展市民农园的可行性讨论会同村进展市民农园的可行性讨论 摘 要: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和台湾市民农园进展和经营模式的讨论综述,调研珠海市会同村的现状、存在问题及优势,结合农民及附近高校用户的需求,讨论会同村进展市民农园的可行性。 关键词:会同村 市民农园 一、市民农园的概念 市民农园是将城市或近郊区用地规划成小块土地出租给市民,承租者可以在农地上种植花草、树木、蔬菜、瓜果或庭院式经营、体验农业耕作、田园生活以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1] 美国市民农园协会(American Community Gardening Association)对市民农园的定义是“由一群人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社区园艺活动的场所”。市民农园的承租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家庭或团体,不受年龄、身份、地位等的限制,土地的来源可以是政府提供的公共土地,也可以是私人提供的土地。市民农园与私人园圃(Private garden)的区别在使用、管理和准入等方面都表现出“公园”的公共特性[2] 。 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市民农园的讨论,市民农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益处: 1.鼓舞社区的组织和进展,促进群里沟通,加强社区群体的归属感。 2.市民农园可以增强社区的安全性。 3.市民农园可以作为教育和实践基地,提供给青少年认识植物、学习耕种管理蔬果等农业知识的机会,使青少年更贴近自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又加强了和同龄伙伴之间的沟通沟通。 4.市民农园可以提供给社区健康、安心的蔬菜水果等食物。 5.市民农园可以增强人们的身体体质,参加园艺活动使人身心更健康。 6.市民农园可以美化、绿化社区环境。 7.市民农园可以提供中老年人、退休人员最佳的消磨时间的地方。 (一)市民农园在各国的进展概述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德国是市民农园的发源地,150 年前,市民农园(Klein garten)在德国兴起,又称施雷贝尔花园(Schrebergarten),市民为了亲自享受栽培作物的乐趣,在自家庭院里划出一块土地作为园艺用地。19 世纪后半叶,德国正式建立了“市民农园”机制,其主旨是从建立健康社会的理念出发,让居住空间狭小的城市居民也能得到充足的营养。1919 年,德国最早制定了市民农园法,确立了市民农园的经营模式,1983 年,德国又对该法做了修订,增加了社区进展的概念,当前德国市民农园的做法与宗旨主要为农业耕作体验与休闲。[3]德国的市民农园类型多样,除了种植蔬菜、果树外,还可以养殖鱼类及做艺术庭院使用。 美国的市民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