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流动党员教育学习材料流动党员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的进程中产生的。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流动党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分布不断变化,呈现出“大流量、多流向、常流动”的特点。因此,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工作,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贯彻党的*精神,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一项紧迫任务。一、新形势下加强流动党员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流动党员基本情况难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动往往以择业或安居为导向,在没有确定的工作岗位和居住地方的情况下,流动党员的情况变化相对较大,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因此,基层党组织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对流动党员的人数不清、情况不明的现象,造成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无法对流动党员实施有效管理,影响到对流动党员的教育。2.流动党员教育活动难开展。对流动党员的教育,是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流动党员作为一个群体,构成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相当一部分流动党员的流动比较频繁,工作不够稳定,生活缺乏保障,生存压力较大,要按时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党员教育活动,难度相对较大。虽然流入地党组织针对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组织实施形式等方面都制定了一些制度、办法,但因贯彻执行得不够严格、规范,制度本身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也影响到流动党员教育活动的开展。3.流动党员教育实效难显现。流动党员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党员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时间安排等方面都有比较实在的要求。如在教育内容上,已不满足于单一的理论宣传,希望有政策法规、文化知识、生产技能、劳动保障、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培训,以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和应变能力;在教育方式上,已不满足于单调的课堂讲授,希望有参观考察、知识竞赛、专题演讲、文化娱乐等较为生动直观、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时间上,大多数人更倾向于能由他们自己选择时间接受第1页共4页教育培训。面对如此现实的教育需求,要使教育活动对每一个流动党员都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无疑难度很大。同时,一部分基层党组织在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党员教育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方面做得还不够理想,也影响了流动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新形势下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的有效途径1.优化组织设置,使流动党员教育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通过优化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实现党的工作覆盖,使流动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生活,都能找到党的组织,参加党的活动,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这是保证流动党员的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的前提和基础。一要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针对农村外来务工党员越来越多的实际,在村里成立“新村民党支部”,推选居住在村里的外来务工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负责外来务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建立党支部,组织外来务工党员开展理论学习、技能培训、权益维护、文化体育等各种活动,关心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努力将党组织的设置和党的工作拓展到流动党员的工作区、居住区和社会活动区。二要优化社区基层党组织设置。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在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依托乡镇、街道党员服务中心,组织流动党员学理论、学文化、学技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活动。三要优化“两新”组织的党组织设置。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的要求,有条件的“两新”组织都应建立党的组织,党员不足3人的,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便于管理”的原则,组建联合党支部,也可探索“两新”组织与社区“共驻共建”党的组织,由这个党组织负责就近范围内的“两新”组织党的工作。四要优化服务行业党组织设置。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服务行业、各类专业市场和饮食街、经济园区建立党组织,加强对流动党员和私营业主的教育,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积极探索适合流动党员需求的“建家”模式,让流动党员就地、就近“安家”,使党的组织随“流”而建,党建工作随“流”而动。第2页共4页2.创新活动方式,使流动党员教育真正取得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