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操作层面的“整本书阅读”摘要“整本书阅读”正逐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但综观目前的教学现状,理念总体多于实践。怎样设置“整本书阅读”的课程目标?有哪些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通过教学组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怎样组织课堂教学?这些都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绕不过去的话题。20 世纪,叶圣陶、蒋伯潜等现代语文教育先驱,已经开始反思“文选式教科书”的不足,并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学“整本书阅读”还处在理念多于实践的“口号阶段”,操作层面的“整本书阅读”对于多数一线教师而言还是一个“新概念”。我们应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去设计相关教学体系,使之课程化;否则,只能是“雨过地皮湿”,甚至陷入令学生厌恶的境地。一、课程目标——突破大与空,走向真与实中国从来就不缺少关于阅读的名言,但名言毕竟是少部分有天赋者的阅读感悟,作为面向中学生的基础课程,诸如“形成阅读和鉴赏的能力”等空洞的目标将令教师无所适从,为课程目标“减肥”势在必行。联系终身阅读的特点,结合中学生的阅读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当成为“整本书阅读”的主要课程目标:(一)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你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经典,经典也将怎样对待你。这里的“态度”主要体现在阅读的习惯上,一目十行,敷衍了事,便是对经典的亵渎,经典最终也不会成为“你的经典”。有时间和机会就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有计划地读书……习惯总是根深蒂固的,习惯的力量往往巨大,因此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保证整本书阅读质量的重要前提。(二)认识并掌握阅读不同文本的一般方法阅读方法曾经是一门“显学”,近些年来人们更强调阅读的个人体悟,追求阅读的私人化,这是一种进步,但因此而羞于谈阅读方法,却又是另一个极端。《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人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 70 多年前的作品,至今仍畅销不衰,足见世人对阅读方法的渴望。中学生的阅读还处于基础养成阶段,必要的阅读方法,尤其是面对不同文本的阅读经验的养成十分必要。实用、故事、戏剧、诗歌、历史、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也不尽相同,需要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三)形成包括意志力在内的阅读能力比阅读才华更重要的是阅读意志力。中学阶段要培养学生执着、坚毅的阅读耐力,“一蹴而就”不适用于阅读。在阅读这个问题上,任何人不要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整本书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意志力的重要途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