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赋的相关知识。反复阅读,提高语言感受能力。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提高阅读鉴赏能力。4.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学课时两课时课前准备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本文在文言字词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学生要在课前预习中反复诵读,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文本“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均出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之手。苏东坡一生起起伏伏,命运多舛,但他却百折不挠,笑对一切!他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真英雄,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文学天才和精神偶像!相关知识1.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1080 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 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