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朝花带露夕拾香朝花带露夕拾香 【教学目标】 1. 用题目、目录、小引与成长经历相结合的方法,读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 2. 在与鲁迅有趣、丰富的童年生活相遇中,发现鲁迅综合运用白描、对比、引用的散文表达方式,进而引发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拾“花”,整体感知 1.齐读“朝花夕拾”。从字面理解,“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生:早晨开的花,傍晚捡起来。)当这个四字词成了鲁迅回忆性散文的题目时,“朝花”“夕拾”指的又是什么呢?(生:是一个比方,就是人生的中晚年回忆童年时的美好事情。) 2.既然是回忆性散文,就与鲁迅的成长经历有关。打开预学单,我们一起来梳理鲁迅的简历。(师生在坐标轴上,共同梳理横坐标——鲁迅简历:1881年生于绍兴,17 岁到南京求学,21 岁赴日本留学,28 岁回国任教,45 岁写下《朝花夕拾》,点明夕拾的时间是 45 岁;55 岁,也就是 1936 年去世,20XX 年是鲁迅先生去世 80 周年。) 3.鲁迅为什么要写《朝花夕拾》呢?一般来说,写作的背景都藏在“小引”里。鲁迅 45 岁时特别坎坷,从北京辗转到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心情苦闷,于是在《小引》里说——(出示,生读。)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 ——《朝花夕拾》小引 他不同意想到当前,只能借回忆旧时美好的事物,如一朵朵漂亮的“朝花”,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4.鲁迅夕拾,到底拾起了人生的哪些朝花呢?打开目录,我们共同去拾花。(师生共读目录,老师相机结合鲁迅成长经历沟通散文大概内容,并把课题摆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在相应的坐标轴上。《狗·猫·鼠》,童年的记忆从动物开始;《二十四孝图》,关于孝道,鲁迅从小就要学的;《五猖会》,这样的迎神赛会现在农村里也少见了,但那时却是鲁迅期盼的盛会;《无常》,写的可是鬼啊,有活无常,还有死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生活、读书的场所;《父亲的病》,父亲得病,鲁迅在名医、当铺间周旋,加上祖父入狱,家道没落,他开始感受到世态炎凉;去南京的原因写在《琐记》里;在日本,他看到了国人的麻木不仁,毅然选择了弃医从文,记录在《藤野先生》中;回国后三年,范爱农去世,《范爱农》就是这段时间写的。) 师:这样一摆,有什么发现? 生:童年的作品多。 生:篇目的顺序基本上就是鲁迅成长经历的顺序。 师:(小结)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通过略读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