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一 新时期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叛逆精神。这首先表现在内容方面,一改“文革”及五六十年代的赞歌模式,以勇敢的批判和质疑呼唤真实和人性。但艺术形式方面的创新则极不平衡。与内容的突破同步进行艺术嬗变的文学门类首推诗歌,从 70 年代末开始,舒婷、顾城等就掀起了一股“朦胧诗”的热潮。紧接着涌现出星星诗派、非非主义、新古典主义等众多标新立异的流派。暂且不论其在文学史上的最终地位和影响,单就这种创新精神本身而言,就弥足宝贵。小说也一样,意识流、表现主义、结构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情景化、散文化,使其在 80 年代早期就摆脱了叙述方式简单化的弊端,显示出强劲的进展势头。 比较而言,在艺术思维和方法的创新方面,散文显得很犹疑和迟缓,较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处于既定模式之中,难有根本性的超越。散文家们要么还抱着“形散神聚”,“物——人——理”(或物——情——理)的艺术思维模式,要么回归“五四”传统,或者按鲁迅随笔小品的写作主张,或者依据周作人“美文”的要求,郁达夫自叙传散文的思路,难有大的改观。诚如有的论者所说:“长期以来,散文这一文体一直以其短小精粹为特色,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杂感、小品文、散文诗、书话都是如此。即使是随笔也往往篇幅不大。散文似乎已经形成了不成文的体式,以短小的篇幅快速地反映自身及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从而带来了散文气魄小、承载量不大的文体模式。”① 针对这种现状,有悲观论者甚至提出散文消亡论,认为散文的这种保守与沉默预示着生命力的衰竭,新时期散文尴尬地处在“消亡还是崛起”的十字路口。虽然也有论者认为散文“接受挑战并不意味着也像小说、诗歌那样,扯旗帜、拉流派。那种表面上风风火火、虚张声势的做法往往最终并不能达到应战的目的。散文的应战表面上也许是沉默的,可实际上,却有地火在运行。它不希翼在一夜之间改变散文的现状,使散文有一个彻底的嬗变。但通过一段时间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的努力,却能使散文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并使其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无限的生机。”②但无论如何,散文从观念到内容,尤其是艺术形式或文体意识必须有较大的突破,较彻底的嬗变,否则难以进展,甚至难以生存下去。 经过 80 年代中期的迷惘和徘徊,散文界绝大多数作家、理论家认为散文应在文体上,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大的革新,必须对传统散文固有的格套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与超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