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氏“打锅”之缘千百年来,“打锅牛是一家”祖训一直在打锅牛家族传唱,族人见面往往先问一句“打锅不打锅?”回答“打锅”的就是一家人。相识后常常以“本家”、“一家子 ”、“老本 ”等亲切称谓,给予热情招待,成为牛氏家族独有的风俗习惯。自唐以来,族人在历史上有若干“打锅 ”之说流传,现据有关资料摘录如下:唐贞观二年( 628 年),后裔在山西壶关沙窟村打锅,始有“牛丞相抄家打锅说 ”传世。明洪武二年( 1369 年),后裔奉旨迁民,十八兄弟在十里厅打锅,此后“十八兄弟打锅说 ”广为流传。明洪武二年( 1369 年)直隶枣强县的牛四郎(字得刚)兄弟四人打锅,牛得刚一族定居山东省章丘市牛推官,曰“破锅牛 ”。另有一姐妹得锅底,后嫁于一李姓人家,曰 “锅脐李 ”。明洪武年“七兄弟打锅 ”。安徽牛氏祠堂记载: 始迁祖某二公本籍山左济南,前明之季兄弟七人来皖避难,破其锅各持一片以为凭证四散谋生。明永乐年间,有从山西洪洞迁居盐山县,始迁祖牛铁功、牛铁沿,传为“三兄弟打锅 ”。明永乐年间, 有牛姓从山西迁居江苏新沂郝庄,传为 “六兄弟打锅 ”。因是“十八锅牛 ”后,故称 “锅茬牛 ”。明成化十一年 (1475 年),河南汝州鲁山有九兄妹 (8 男 1 女)打锅,曰“破锅牛 ”,某支定居在安徽寿县,事载新编《寿县志》。清乾隆年间, 山西省晋城牛寨村牛天玉之四子打锅,后在柘城分居生活, 锅片尚存。⋯⋯从上述资料分析来看,最早的“打锅牛”指的是牛弘【1】后裔。“打锅”之说,如今流传下来的有两种主流说法, 一为“牛丞相抄家打锅说” ,另一就是“十八兄弟祀水打锅说”。“牛丞相抄家打锅说”三国曹魏后将军牛金因 “牛继马后 ”谶语被司马懿毒杀,子孙逃离。宋代《古今姓氏书辨正》记载牛金之子牛元定逃难到安定,改姓寮氏。据一些史籍、碑刻记载,唐代许多牛姓家状都记载为牛金之后,如牛弘家族、牛肃家族,以及上党一带牛氏。 山西壶关沙窟村近年因盗掘出土许多唐代牛姓家族墓志,这些墓志大都记载其先祖为牛金, 官任上党太守等职。 上世纪八十年代沙窟村一张姓村民建房时牛金墓及墓碑据说被发现,墓碑被村民移作他用后下落不明。明清时期, 由于时局变化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大量牛姓分迁到全国各地, 出现牛氏家族广为分布、 历代互迁的多元化杂居现象。 如河南一带牛姓多传为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河北、山东北部牛姓多为永乐“枣强迁民”,保定博野牛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