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标准评价要点支撑材料3.6.1.1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危急值”项目,建立“危急值”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C】1.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制度与工作流程。2•医技部门(含临床实验室、病理、医学影像部门、电生理检查与内窥镜、血药浓度监测等)有“危急值”项目表。3.相关人员熟悉并遵循上述制度和工作流程。1、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2、医技部门有“危急值”项目表。3、有学习计划、签到表、培训和考核成绩记录。【B】符合“C”,并根据临床需要和实践总结,更新和完善危急值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项目表。职能部门每月对各科室进行督查,不断完善不足。【A】符合“B”,并职能部门定期(每年至少一次)对“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职能部门每季度对督查中出现问题进行总结、评估、不断改进。危急值结果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一、“危急值”报告制度“危急值”通常指某种检验、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已处于危险边缘。此时,如果临床医师能及时得到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危及患者安全甚至生命,这种有可能危及患者安全或生命的检查结果数值称为“危急值”。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使临床能及时掌握病人情况,并提出处理意见,特制定本制度。各临床、医技科室应熟练掌握各种检查项目的“危急值”范围和临床意义,“危急值”一旦出现,就应当由该项目检验者在确认仪器运转正常情况下,立即复检,复检结果无误后,将该项目危急检验结果紧急通知负责治疗的医护人员,无论平诊、急诊,在简要询问患者情况及用药情况后,立即电话或口头报告给相关临床科室,并作好记录,记录应有以下内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检验结果。不能发有疑问的检验结果。保存好所有有关“危急值”资料,包括检验结果记录、报告记录、以及接受报告人签名。相关科室操作手册中应包括“危急值”试验的项目操作规程及“危急值”范围。对有关“危急值”的工作要定期检查总结。还应注意由于人体的复杂性及其他实验因素的影响,“危急值”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患者年龄(新生儿、儿童、成人)、性别、种族等不同人群的“危急值”界限会有可能不同;不同科室所用的“危急值”项目及“危急值”都有所侧重;因此,各临床科室应根据本科室实施诊疗活动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制定本科室“危急值”并报医务科和相关检查科室备案执行。各检查科室在征求临床医生意见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