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学习目标1. 能恰当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2. 培养自己的修改文章的能力。一、实例导向(一)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从清凉山上望下去, 见有不少的人顺着山下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我们《解放日报》的同志,早得了消息,见博古、定一同志相约下山, 便也纷纷跟了下来, 加入向东的人群, 一同走向飞机场。⋯⋯一辆延安人都熟悉的带篷子的中型汽车正转过山嘴,朝飞机场驰来。立刻,人群像平静的水面上卷过一阵风, 成一个整体地朝前涌去。 汽车停住,车门打开,机场上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毛主席走下车来。和平日不同,新的布制服,头戴深灰色的盔式帽, 整个装束像出门做客一样, 引起人们一种离别的依恋之情。在延安人的记忆里, 主席永远穿着干净的旧灰布制服,布鞋,戴着灰布八角帽。他的魁梧的身形,温和的脸,明净的额,慈祥的目光,热情而有力的声音,时时出现在会场上,课堂上,杨家岭山下的大道边。主席生活在群众中间,生活在同志们中间。主席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人们都是熟悉的,理解的。人们怀着无限信任和爱戴团聚在他周围,一步不能离开,也一步不曾离开。如今,主席穿上做客的衣服,要离我们远去了!一霎时,人们心里像海上波涛般起伏汹涌, 千百双眼睛热切地投向主席身边。主席在汽车边站定, 慈祥地望着全体送行的人, 目光经过每一个人的脸, 好像所有在场的人他都看到了。他脸上露出一种亲切的微笑,向人们点点头。站在前面的中央负责同志们迎上前去。主席伸出他那宽大的手掌, 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别。 主席的脸色是严肃的, 从容的, 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关切和鼓舞之情。然后望着所有送行的人,举起右手,用力一挥,便朝停在前面的飞机一直走去。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 千百双眼睛跟随着主席高大的身形移动,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飞机,一步一步踏上飞机的梯子。主席走到飞机舱口,停住,回过身来,又向着送行的人群,人们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飞机涌去。主席摘下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群,像是安慰,又像是鼓励。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拼命地挥手。主席也举起手来, 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举得很慢很慢, 像是在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不动了。主席的这个动作给全体在场的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像是表明了一种思索的过程, 作出了断然的决定。 主席完全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