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课程标准所属系部:医疗系适用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一、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各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整体性较强、涉及知识面较广。与基础医学及其他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甚为密切,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对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诊治原则、预防保健等方面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诊治技能。(二)设计思路1.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以医疗工作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参照执业助理医师标准,建立“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一体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过程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本课程设计分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理论知识内容选取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并融合了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实践教学在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实训基地及相关科室进行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2.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理论教学,实训室训练,医院实践交替进行的模式。教在课堂,学在床旁,做在岗位。形成早体验,早实践夯实理论基础,强化操作技能,提升综合能力的横向强化,纵向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3.教学方法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和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PBL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利用标准病人、临床病例,组织讨论等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4.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模拟人演示,网络资源及医院,真实工作环境体验等手段。本课程安排在第4学期,教学时数为140学时,其中理论104学时,见习36学时。二、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急救原则和防治措施;2.熟悉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急危症的概念、鉴别诊断、并发症、转诊和健康指导;3.了解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急危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二)能力目标1.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具有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和健康指导能力;2.能规范运用临床常用诊疗技术进行日常诊疗工作;3.具有对危急重症患者初步处理和正确转诊的能力。(三)素质目标1.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和全心全意为基层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思想;2.具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守法和维权意识;4.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团结协助能力。内科学课时分配表(总学时140,理论104,见习23,床旁教学13)教学活动任务领域理论见习床边教学内科总论1呼吸系统疾病1784循环系统疾病204消化系统疾病1721泌尿系统疾病821血液系统疾病1034内分泌代谢疾病621风湿性疾病41神经系统疾病1621精神疾病5合计1042313三、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任务领域项目任务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包含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教学任务(情境设计)执考点课时一、内科学概述研究人体各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诊断治疗和防治措施1.掌握内科学学习目的和要求2.熟悉内科学概念、范围3.了解内科学新进展4.学会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思维方法。任务1.内科学学习目的及新进展任务2.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思维方法教学活动建议:活动:理论地点:多媒体教室方式:讲授内科学研究内容、学习目的及要求;多媒体视频、图片展示内科学新进展。学时:1理论1二、呼吸系统疾病急、慢性支气管炎1.掌握急、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及防治2.熟悉急、慢性支气管炎的鉴别诊断和健康指导3.了解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4.具有对急、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治疗和健康指导能力5.具有治疗和健康指导的能力任务1.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任务2.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任务3.慢性支气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