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教师心中永远的痛在人民网上,其中有一个栏目是给教育部部长留言的,大多数留言反映的是教师职称评定存在很大的弊端,容易产生腐败,对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职称评定制度已经落后于时代,是中小学教师的噩梦,是当今教育的一大弊端。它摧残着教师的心灵和人格,搞得人心惶惶、世风日下、民怒沸腾、怨声载道。一致强烈要求取消教师的职称评定政策,后来国务院不顾广大教师的心声又出台教师职称改革政策,将中小学教师共分五个级别: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这种做法其实就是换汤不换药,绝大多数想评更高一级的职称简直就是白日做梦!与职称相配套的是:教育主管部门把教师的工资分为很多档,就是同一级别的教师的工资也会不一样,每个档都有一定的比例,也就是说即使每个老师都干好了,都干同样的工作,也会多与少的的区别!实在太不合理了! 这与当今提倡同工同酬的社会现实是格格不入的。我国现行的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建立于1986 年。职称建立之初,是对教师和工作业绩评价、综合素质的评定,激励教师们努力工作,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在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否认,教师职称评审的初衷是好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职称评审完全变了味。作为计划经济时代产物的职称,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是最重要最根本性的因素; 解放生产力归根结底是解放人才,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既是全社会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更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目的。给人才的职称评定松绑,改变人才的“行政级别化”的官本位色彩和岗位化资历化色彩, 实现人才、 资金等等社会有效资源的自由优化组合,是我们必须明确而且必须坚持的努力方向。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过程中,社会需要的是真才实学,讲究的是为社会做出了多大贡献,而不是职称高低。正如广东董福荣教授所说,目前的职称评定表面上看是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示,但实质上是教育行政部门把持着评审的全过程,或者说行政权力在起着主导作用。给中小学教师评定职称,也越来越变得弊大于利了。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职称评审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一比例偏差大教师的中、高级职称有限额且大都向城市的重点中小学校倾斜。刚开始评定职称时,有的农村中学连一个高级教师名额都没有,有的学校有也仅一、二个而已,所占比例不过百分之二、三罢了,这使农村教师大失所望。在给教师评定职称以前,原本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