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颗长在古井旁的龙眼树距今已经有将近一百九十年,当年种下这颗树的人,原名叫洪仁坤,小名火秀,那一年他十二岁,十几年以后,他为自己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叫做洪秀全。公元 1837 年,洪秀全 23 岁,初春的时候,他来到广州参加当年的府试,如果考中,他将获得读书人最低一级的称号,成为一名秀才,他已经是第三次参加这样的府试,但遗憾的是,他又落榜了。清明节这天,洪秀全雇了两名轿夫,将自己抬回了官禄布村的家中,回家之后,他就病倒了,旅途的劳顿,加上屡试不第的精神打击,洪秀全的身体再也承受不住,他不停的昏睡,时断时续地呓语,直道四十多天之后,病情才渐渐有所好转。随着建康慢慢恢复,洪秀全的生活也回到了与往常一样,他在附近私塾中一边教书一边准备第四次应考。广州,中国南方最大的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公元 1843 年,二十九岁的洪秀全重返广州城,参加第四次府试,这时的广州城内,一种不安的情绪正在人群中蔓延。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根据条约规定,广州为通商口岸,随后,英国人将商船和军舰一起开到珠江岸边,在这种动荡不安的氛围中,洪秀全完成了他人生中第四次考试,然而这一次他仍然没能考中。相比上一次,洪秀全显得略为平静,他只是把家里的经书都丢到了地,同时发誓,从此以后再也不参加清朝科举,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天下士罢,这是洪秀全在屡次落第和愤怒中所说的一句气话,或许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句气话在十几年后竟然会成为现实。公元 1843 年的夏天,他的远房表哥李敬芳来到洪家,在洪秀全额书堆中找到了一本叫做《劝世良言》的小册子,这本文字浅显易懂,只简单分了九个小节的小册子,让李敬芳很着迷,他劝洪秀全一定要看一看。这本《劝世良言》的作者叫梁发,公元1815 年,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马礼逊和米凌在马六甲创办了一份叫做察世俗每日统记传的刊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的第一份中文期刊,这本期刊以神道、人道、国俗、天文、地理为主要内容,旨在宣讲基督教教义,梁发是米凌所雇用的一名中国刻字工人,他在刊刻过程中,对基督教产生兴趣,随后他受洗成为一名基督徒。公元 1827年,梁发被伦敦布道会任命为第一个基督教中国传教士,1832 年,他编写的基督教传教读本刊行,即《劝世良言》。在当时,宣传基督教的活动,受官府禁止,传教士们不顾清朝官府的禁令,冒险在广州城的贡院附近向过往的生员散发各种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那一年是公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