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受灾乡镇重建规划中应注重的若干问题——以绵阳市游仙区柏林镇区规划为例金迪程立诺摘要:文章主要以四川绵阳市游仙区柏林镇这个受灾较重乡镇的重建规划实例为依据,分析了地震灾害后乡镇建设中的地质结构、建筑、道路交通等方面出现的矛盾,论文主要探讨灾后乡镇重新规划建设中必须解决的新建选址、基础设施重建以及民居建筑重建等几个关键性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力求为四川地震灾区的其他乡镇重建规划提出一定的参考。Abstract:ThearticlemainlyelaboratetheBailinTowninYouxianDistrictofMianyangCity,,SichuanProcince,andtakethetowns'ReconstructionPlanexampleasthebasis.Analyzingaftertheearthquakedisasterinthetownwhichmainlycontradictionappearconstructioningeologicalstructure,building,roadtrafficandsoon.Thepaperdiscussionseveralcrucialquestionthatmustsolve,whichisthenewlyselectedlocationforrebuilding,theinfrastructurereconstruction,thecommonpeopleresidenceconstructionreconstruction.Thepurposeofarticleismakingeveryefforttoproposecertainreferencefortheothervillages’andtowns’reconstructionplanintheearthquakedisasterareasofSichuanProvince.关键词:地震灾害;柏林镇;重建规划;乡镇选址;道路交通;一.重建规划的缘起柏林镇在本次地震灾害中属于绵阳市受灾较重的乡镇之一,全镇约42平方公里,地震中地表的大部分建筑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据初步统计,全镇近半数的建筑在此次灾害中倒塌或严重损毁,近40%的建筑必须加固修缮后才能继续使用,如同时计算农作物、林木损害面积以及牲畜死亡等份额,乡镇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在2610万元。为了柏林镇区重建规划能够科学合理,笔者对镇区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发现柏林镇区震前规划建设状况就存在一定的问题,震后民房和镇内基础设施受损非常严重,加之灾后的房屋修缮、安置房工程、交通疏导、原材料缺乏、灾害安全防范等问题相互叠加,对镇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带来很大程度的挑战,而灾后重建规划就是希望在这千头万绪的问题中找到重点突破之处,为今后的建设奠定一个基本的立足点。二.乡镇灾后基本状况及问题笔者根据当时在受灾乡镇的实地调研走访,总结了灾后镇区建设方面的现状有如下几个关键问题:1.镇区现有部分建成区范围内地质结构不稳定。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镇区房屋的损坏情况有明显的带状分布结构,其主要范围是围绕镇区东北部的低山丘陵两条带状形态,并有着由东至西的延伸趋势虽然尚不能肯定“两带”是否为活动性地震断裂带,但是未来的镇区建设应回避在“两带”内建设以成为必然。2.镇区内大多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偏低。在此次地震中,柏林镇的主要公共建筑物都出现了重者坍塌、轻者裂缝的问题,其中情况最为严重的小学校只因地震时人员疏导及时才未因房屋倒塌造成伤亡。在镇区房屋受损的调查统计中,以二层以上的砖石结构建筑损坏居多,究其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二层以上的建筑物重心较高,地震时建筑物稳定性较差,且砖石结构本身缺少钢筋等震时必须受拉构件;二,镇区民房建筑都为居民自己修建,建设中几乎不参照任何建筑标准规范,镇区内二层以上民房建筑大都没有抗震的圈梁结构(圈梁施工费用较多,百姓自己资金问题也是主因);三,镇区内的一些主要的二层以上公共建筑虽然按照了一定的标准进行了设计施工,但乡镇政府建设经费有限,在施工中对抗震标准的设计要求偏低,加之建筑物结构本身的日久损耗,在强震来临之际屋倒房塌也就不可避免了(1)。3.镇区道路交通不畅影响重建工作的效率。镇区一直依靠县级道路魏柏线作为乡镇对外的主要交通通道,镇区建设在震前一直是跨路两侧建设,造成道路两侧红线过窄,加之县道在镇区过境时有多处的之字型转弯而线形不顺,对镇区交通流的通畅性影响甚大。笔者在当地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居民近100%都在地震逃生时因街道过窄而担心道路两侧建筑物倒塌对自身造成伤害这一选项中做了肯定回答。灾后镇区的建设处于百废待兴、土木待举的状态,种种建筑材料运进镇区后多数直接堆放在道路两侧而造成道路空间被严重占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