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民族医药治疗痛风病特色肖勇洪1,王鑫浩1,彭江云2,万春平2(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000;2.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21)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摄入高嘌呤食物日益增加,痛风发病率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与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也密切相关,已然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众多研究文献显示,中医药在治疗痛风上较西医具有一定优势,其中民族医药亦颇具特色。现挑选四大民族医药(藏医药、蒙医药、傣医药、维吾尔医药),介绍其对痛风疾病的认识及治疗特点,探索民族医药防治痛风的有效方法,以期发扬民族医药特色及优势,丰富痛风的临床诊治思路和手段。关键词:痛风;高尿酸血症;藏医药;蒙医药;傣医药;维吾尔医药痛风(Gout)是一种以嘌呤代谢紊乱及/或血尿酸排泄障碍所导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1]。据文献统计,欧美等西方国家经济发达地区,1960年痛风患病率约为0.175%,而到1994年,发病率增至2.7%;我国1958年以前仅报道25例痛风,但自20世纪80年代起,痛风发病率逐年递增的趋势[2-3]。其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等疾病的发生也有密切相关性,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1-4]。中医学中所言“痛风”与现代医学所称“痛风”虽不能完全对等,但从其症状及证候学诊断而言,又有类似及吻合之处[5]。目前西医药治疗痛风疗效确切,但长期服药不良反应也较为明显,中医药较之具有一定优势,民族医药亦具有特色。中医药治疗痛风文献研究颇丰,故选取四大民族医药对痛风的认识及治疗特点介绍如下,提高社会对民族医药的知晓率,丰富痛风临床诊治手段及思路,探索民族医药防治痛风的有效方法。1藏医药[6-8]藏医药称痛风为“直乃”,属藏医的“龙差”范畴,亦有“摘”、“直候病”、“叱乃”、“驰”等称呼[6-7]。临床可分性为隆转化型、赤巴转化型、培根转化型、血转化型等[8]。1.1各型临床特点[8]①隆型痛风:肌肉跳动,疼痛如割,时肿时散,肿处有青黑斑点,四肢僵硬,手指蜷缩,不喜寒凉,疼处喜按。②查赤型痛风:疼痛部位红肿灼热,触摸时灼痛难忍,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严重时痛处糜烂渗液,病人出现昏迷烦渴的症状。③培根型痛风:患部作痒,肢体沉重难动,麻木无感觉,油润而冰凉,生垢而微痛。④血痛风:痛处肿胀尤为明1基金项目: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LP0125056)作者简介:肖勇洪(1991-),男,汉族,在读研究生,中医内科风湿病研究方向。E-mail:137728437@qq.com通讯作者:吴生元,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办公电话:0871-63635619显,色红、灼热、油润、粗糙、积垢,甚则化脓。1.2病因病机[9-10]本病发病原因复杂,由于三大基因(隆、赤、培根)功能紊乱、代谢失常(过多食用辛辣、肥厚油腻等高脂肪食品,饮酒过量,久坐少动,白昼酣睡,熬夜过度,房劳过度,身受外伤,剧烈活动等原因)引起血液功能紊乱,或有食物促进隆偏盛或行为失当引起隆邪逆行,堵塞血液循环脉道而引发痛风[6]。故本病属本虚标实之症。1.3内治法[5-10]根据三因偏盛不同而对症治疗,先内服五味宽筋藤汤,外用细叶草乌、藏菖蒲,麝香等组成的藏药涂剂涂搽。发热、疼痛较重则用水冷敷,服用消炎方十五味乳香丸、二十五味驴血散、十八味水银珍宝散以西藏猫乳煎汁送服等。亦有文献显示确诊后先内服“弛汤”,再根据病情早服桑培罗布(如意珍宝丸)或二十五味驴血丸、午服碑琼久阿(十五味乳香丸)或二十五味桑登丸、晚服阿嘎尼秀(二十味沉香丸)或十八味杜鹃丸。1.4外治法[5-11]①藏药外敷:根据痛风的临床表现辨证选用藏药外敷,如青鹏涂剂散、十二味翼首散以温水化开后调涂患处。②放血疗法:又称“达日卡”,根据藏医天文历算的放血时机及方位,按辨证施治选穴治疗原则,选取痛风脉、痹脉或于发病部位就近脉处适量放血,在治疗前常服用“三果汤散”3-5日以分离正血与病血;本法是以疏通经络、排除脓血、活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