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拜物教例子【篇一:商品拜物教例子】【英文标题】commodityfetishism:fromdailylifetometaphysics【作者简介】仰海峰,北京大学哲学系、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内容提要】商品物的世界是产生商品拜物教的日常生活世界。在商品交换普遍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获得了永恒性的幻象形式,人与物的抽象化、社会关系的抽象化产生了看不见的“”幽灵,形成了拜物教意识。这种拜物教意识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无意识活动层面,而且体现在感性经验和形而上学中。只有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们才能真正摆脱拜物教的束缚。—【关键词】商品物/幽灵/抽象化/形式化/形而上学“”商品拜物教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的主题。《资本论》第二版将这一主题独立出来作为商品章的结尾,除了凸现《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意旨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章,马克思对前面的论述进行了哲学提炼,以明显的形式将政治经济学批判上升为哲学批判。这也意味着,《资本论》并不只是一部经济学的论著,同时“”也是面对资本逻辑的哲学批判,商品拜物教则将这一旨趣鲜明地呈现出来。——商品拜物教,简单地说就是人跪倒在自己的劳动产品商品面前,使人与人的关系变成物与物的关系。这当然只是商品拜物教的结果。问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是如何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这是由个人幻觉还是由社会过程造成的?商品拜物教是如何由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上升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人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摆脱拜物教意识,达到理性自觉。—一、商品物的世界的形成要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如何变成物与物的关系,人如何沉沦于物的世界,首先要了解物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当然,这里的物指的是作为商品—的物,只有当商品物形成一个自洽的世界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意识,才可能被这个物的世界所捕获。商品有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指的是商品的有用性,但商品存在的依据并不在于其使用价值,而在于其交换价值,即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在商品的交换中,形成了商品交换的最简单的等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商品b是商品a的价值形式,商品a是反映商品b的价值的镜子,这也是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当商品交换逐渐扩大并普遍化时,就会形成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这是一个可以无限延伸的公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z量商品c,或=w量商品d,或=u量商品e……,这个无限相等的公式表明,在商品交换普遍化的时代,商品之间相互指涉,形成了一个自洽的系统。在具体的交换过程中,最简单的交换是物物交换。当商品的种类扩大和交换范围扩大之后,就会形成扩大的等价形式,比如:20码麻布=1件上衣,20码麻布=10磅茶叶,等等。这种价值形式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也就受到限制。随着交换的发展,商品的价值表现获得了一般价值形式,比如:这时,商品的价值表现在惟一的商品上,这个商品成为商品交换中的等价物。这种等价形式的发展就产生了货币。—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商品物的世界的结构:第一,商品—物之间形成无限链结的世界,商品与商品之间形成了相互指涉的关系。索绪尔后来曾把这种关系看作是一种语言结构性的关系。第二,一个特殊的商品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即货币。虽然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地就是货币。金银本身是商品物的世界的一部分,但当其成为一般等价物之后,却又超越于具体的商品之上,成为商品世界的直接主人。人们在超越了简单的商品交换之后,在市场上必须先将自己所生产的商品变换为货币,然后才能购买其他商品。第三,—商品物的世界外在于人并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这种规律就像自然规律一样发生着作用。这也易形成一种错觉,即将商品社会的运行规律等同于自然规律。虽然商品交换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存在,但商品形成一个普遍化的、自洽性的物的世界,却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后的事。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物的关系主要是一种直接的使用关系,即使存在着商品交换和为了交换而交换的商人,但从总体上来看,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与之相应,物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