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八百壮士”?在哈工大,人们习惯上用“八百壮士”这样的称呼来形容过去和现在对这所大学做出贡献的教师们。马祖光就是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壮士”的代表。提起“壮士”人们往往会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诗句,记起“壮士”所共有的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情怀。今天,在国内高等教育界,很多人都知道哈工大有一支以八百壮士著称的师资队伍,然而却鲜有人知道“八百壮士”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这一称呼的由来。“八百壮士”是如何产生的?“八百壮士”产生于哈工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哈工大历任校领导都十分重视人才、珍惜人才。成立于1920年的哈工大,知道1949年仍然是中长铁路隶属下的一所小型技术高校,绝大部分是俄罗斯学生,教师几乎全部是俄国人,1949年5月,松江省主席冯仲云兼任哈工大校长,揭开了哈工大校史的新一页。为了扭转哈工大缺少高水平中国籍教师的现象,当年7月,冯仲云就赴当时刚解放的上海聘请教师,从此开始了这支队伍的建设。冯仲云校长经常请内地来的教师到他家中吃便饭;陈康白校长专注于引进人才,时任副校长的高铁为单身教师找对象,主持集体婚礼;爱才如命的李昌校长更是唯才是举,主张“打着灯笼找人才”到1957年,哈工大的教师队伍已经发展到800多名,平均年龄只有27.5岁,他们承担了全校的教学任务,其中与部分人开始科学研究,挑起了学校教学、科研的大梁。这批年轻的师资队伍,成为哈工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依靠力量,处于对这只队伍的自豪,时任哈工大校长的李昌盛赞这只队伍为“八百壮士”。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三代“八百壮士”与哈工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这样描述“八百壮士的”:三代“八百壮士”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用自己的心血,奠定了哈工大国内一流大学的地位。1956年,按照国家领导人的指示,由各省派来学习的优秀青年教师及首届研究生、本科生经出国培训回来任教的人员,构成了哈工大第一代师资主体,总数约为800人,这些人年轻有为,风华正茂,所以有“八百壮士”之称。在他们手中,一个基本适应当时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以机、电、仪、动力、土建、工程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教学体系建立起来了。1958年,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哈工大走上民转军新阶段。学校抽调一批教师来开辟新领域;精选在校优秀本科生到国内兄弟院校代培,成规模的有两批近800人,逐渐形成了哈工大第二代“八百壮士”。哈工大后来居上,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哈工大紧紧抓住有利时机,校领导亲自挂帅,抓住学科梯队建设这一核心,以加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为重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研室、系和校三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把培养跨世纪学科(术)带头人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提出了“时势造英雄、任务带队伍,抓两个重点、抓三支梯队和坚持两个两手抓”的指导思想。两个重点是:重点抓好青年教师的博士化建设,重点抓好跨世纪青年学科(术)带头人队伍建设;三支梯队是:院士候选人梯队、博士生导师梯队和青年学科(术)带头人梯队;两个两手抓是:既抓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又抓尖子人才的培养;既抓教师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又抓教师队伍的物质文明建设。其核心是实施“百名英才”计划。“八百壮士”与哈工大——“哈工大精神”探源中国教育报(顾寅生)在20世纪50年代哈尔滨工业大学扩建初期,学校汇聚了立志为共和国工业化献身的大批青年才俊,培养出平均年龄在27.5岁的800多位年轻教师。这支队伍艰苦创业,硕果累累,积淀了哈工大人坚持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坚持科学精神的高标准严要求,坚持对国家、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这些大学精神的深厚底蕴。这支队伍被老校长李昌昵称为“八百壮士”。在祖国的东北名城哈尔滨市坐落着哈尔滨工业大学。多年来,哈工大以学科全面、人才济济、成果丰盛而享誉海内外。自从20世纪60年代中苏“蜜月期”结束后,哈尔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地域优势逐渐消退。尽管多年来地方政府在办学上给哈工大以很大的支持,但是位置偏远、气候寒冷、地方经济在转制过程中遭遇困难等不利条件客观存在。然而,多年来哈工大却在以稳健的势头持续发展。哈工大1984年入选国家“七五”、“八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