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品:商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体。2商品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消费需要。3商品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对于人或社会的正面意义或积极作用,或者说是指商品具有能够满足人或社会需要的能力。4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可以用它来进行交换从而获得所需要的货币,商品成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成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为了反映这种使用价值的客观存在及其本质称其为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5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马克思把商品对消费者、用户所具有的直接的消费使用价值称为实际使用价值,它是由具体劳动赋予商品以各种有用性而产生的,是由商品的有用性在实际消费中所表现出来的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作用而形成的。6以具体商品为例,试说明其功能、商品体、有形附加物和无形附加物,并阐述他们之间的关系(1)商品的功能效用是指商品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一定需要所能提供的可靠地、必须的职能或效用,如电冰箱的功能和效用是冷藏食物。(2)商品体。是商品功能效用的载体,它是人们利用原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效用的劳动投入而创造出来的具体劳动产物。不同的使用目的要求商品有不同的功能和效用。而功能效用又是商品体在不同使用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能如化学性能、物理性能、生理生化性能等的综合。商品体能够具备哪些性能,是由商品体的成分组成和形态结构所决定的。(3)有形附加物。商品的有形附加物包括商品名称、商标、及其注册标记或品牌、商品条码、商品包装及其标识、专利标记及其原产地标志或证明、质量及安全卫生标志、环境标志、商品使用说明标签或标识、检验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维修卡、购货发票。(4)无形附加物。是指人们购买有形商品时所获得的各种有形附加物或附加利益。7如何正确理解商品使用价值的本质?商品学如何研究商品使用价值?8为什么说商品使用价值是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要经历一个过程,即由潜在的使用价值向现实的使用价值转换的过程,我们把该过程称为商品使用价值的动态系统。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首先在交换过程中实现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第二阶段最终在消费过程中实现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如果商品的交换价值因故没有实现,那么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也无法实现。只有最终实现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才算真正实现。商品的动态系统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需要、商品、使用价值。需要经过使用价值选择与定向以及创造而转化为商品,由此潜在的使用价值已经形成;商品在通过交换[],消费实践,转换为现实的交换,消费使用价值即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然后再过渡到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形成螺旋。第二章商品的分类与编码1商品分类:按商品的属性和人的目的将商品集合系统的逐次划分的过程和结果。2线分类法:也称层级分类法,是将分类对象按照选定的若干分类标志,逐次的分成若干层级,每个层级又分成若干类目,排列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3面分类法:又称平行分类法,是把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分类标志划分成彼此没有隶属关系的若干组独立的类目,每组类目构成一个面,再按一定的顺序将各个面平行排列。4商品代码:是为了便于识别、输入、储存和处理,用来表示特定商品项目一定信息的一个或一组有规律排列的符号。5层次编码法:按商品类目在商品分类体系中的层级顺序,依次赋予对应的数字代码的编码方法。6商品标识代码:是指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所规定并用于标示商品的数字型代码。7商品条码:是指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规定的,用于表示零售商品、非零售商品、物流单元、位置的标识代码的条码。8什么是商品分类?商品分类的作用是什么?商品分类:按商品的属性和人的目的将商品集合系统的逐次划分的过程和结果。其作用是:商品分类学为政府各部门、行业和企业实施各项管理活动以及实现信息化管理奠定了科学基础。商品的科学分类有利于商品标准化的实施和商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商品的科学分类便于商品经营管理和顾客选购、消费商品。商品的科学分类有利于开展商品研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