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 风 •月出》 )自 《诗经》 始 ,历 代 诗人便 有 着 解 不 开 的月亮情 结 。陶 潜 “晨 兴 理 荒 秽 ,带 月荷 锄 归 ”(《归 园 田 居 》 )的隐 逸 情 趣 ,李 白 “举 杯 邀 明 月,对 影 成 三 人”(《月夜 独 酌 》 )的飘 逸 心性 ,杜 甫 “露 从 今 夜 白 ,月是 故 乡 明 ”《月夜 忆 舍 弟 》 的思 乡 情 感 ,苏 轼 “明 月几时 有 ,把 酒 问 青 天 ”(《水 调 歌 头 》 )的放 旷 情 怀 „ „ 无 不 凝 聚 着 诗人的情 感 经历 和 生 命 体 验 。在中国传 统 文 化 中,月亮不 仅 仅 是 光 照 人寰 的一 个 普通星体 ,而且是 通脱淡泊的一 种文 化 象征。 “月亮”意象负载着 民族深刻的文 化 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本文 试解 读高中《语文 》 课本中唐诗宋词的“月亮”意象,以观照 月光 世界里诗人的心灵律动。 松间明 月:王摩诘令明 月蒙上淡淡禅意 《山居 秋暝》: “明 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清冽的月光 轻柔洒落于松林的幽径;泉水 淙淙,清澈的溪水 静静流淌过山溪的卧石。月、松、泉、石四个 意象组合成 空明 幽妙的意境,而“明 月”则是 其中的主体 意象——因月之“明 ”,方可见泉之“清”。这是多么幽深明 净的超脱境界:又是 多么令人神往的隐 居 所在!王维笃信佛教,中年以后即过着半官半隐 的生 活。这一 “诗中有 画”之境带 有 淡淡的禅意,映照 出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 “深林人不 知,明 月来相照 ”(《竹里馆》 ), “松风 吹解 带 ,山月照 禅林”《酬张少府》,结 合王维的这些诗句看, “明 月”、 “清泉”暗含空洁灵动之意,成 了诗人追寻隐 逸 生 活和 佛学境界的物化 形式。 鉴湖皎月:李 太白 引皎月作为人生 知己 在古代 诗人中,李 白 以难以计数的咏月诗句构筑了自 己独 特的月光 世界。他时 而上天 揽月(“欲上青 天 揽明 月”),时 而寄愁于月(“我寄愁心与明 月”),时 而邀 月同饮(“月光 常照金樽里”),时 而赊借月色(“暂就东山赊月色”“且就洞庭赊月色”)„ „ 最常见的,是 李 白的泛月、乘月诗: “人攀明 月不 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