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百灵鸟”——新课改背景下的歌曲演唱教学现状与对策浅析无锡市东湖塘中心小学胡新洁唱歌是每一个人的本能和天性,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演唱歌曲更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内容之一。那么,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唱歌教学现状如何?现在的学生歌声美吗?能冠以“百灵鸟”称号的学生又有多少呢?答案不容乐观。若你有心走进课堂听一听学生的演唱,你定会扼腕叹息。【叹息之一】:学生唱歌的“好声音”少之又少。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步步推进,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发生了重大转变,课堂教学也随之呈现出勃勃生机,音乐课堂的气氛活了,学生的兴趣浓了,学生们变得善于发现、乐于表现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都较之课改前有了明显提高。但我们也不难发现:音乐课堂中,学生的演唱热情很高,可学生唱歌的“好声音”却少之又少,许多孩子缺乏唱歌的技能技巧,不会正确使用嗓子,说是唱歌,更像是“喊”歌。由于歌唱音准感觉的淡薄,很多孩子到中年级仍然难以完成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更是很少听到较高水准的纯美、和谐的合唱了。究其原因,我觉得是部分老师对课标的领悟有失偏颇所致。新课程十分注重音乐的美育价值,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而对于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人们把这种变革称之为“淡化双基教学”,那么如何来理解“淡化”呢?“淡化”的尺度又如何来把握呢?传统音乐课的主要内容是传授音乐知识和训练音乐技能,弊端就是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音乐教学专业化的倾向。此次课程改革充分意识到这一倾向的弊端,提出了“淡化双基教学”的要求,适当地降低了音乐知识、技能的难度,对于这一要求的理解,有的老师认为课改后这种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已经不重要了或者这种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干脆可以不要了。这样一来,在课改前期还不怎么能看出它有何不妥之处,但是实施课改至今,缺乏双基教学所带来的后果就逐渐显露出来了:学生发声方法欠佳,音准差,节奏感弱,最令人头疼的二声部合唱教学。对策1、“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发声练习课改以来,音乐课的上课模式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但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摈弃了传统音乐课中的一个基本教学环节——发声练习,殊不知,发声练习是歌唱前的一项基本准备运动,就象运动员的热身运动,准备得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质量。传统的发声练习通常用“mimimama”这种练声曲来做唱歌前的热身运动,此类练声曲是纯知识技能的教学,比较枯燥单一,学生难免因乏味而丧失演唱兴趣。新课程理念下的发声练习怎样“淡化”知识技能教学的“痕迹”呢?有幸聆听到国际合唱联盟副主席、香港童声合唱协会会长、著名指挥家唐少伟先生的讲座,茅塞顿开。感受最深的是唐先生的“创意教学全方位”理念,他认为发声及呼吸、听觉、音准等技能训练均要让学生在“游戏+想象”中进行。例1:发声练习1234︳5432︳1---︳miaomiaomiao在练习这条发声曲时,唐先生请大家分别想象模拟猫孩子、猫爸爸、猫妈妈的叫声唱一唱,通过对三种不同角色的想象和体验,让学生在演唱中获得对三种不同音色的感知。例2:发声练习▼▼▼▼▼▼131-︳242-︳……顿音的唱法,通常我们会用语言提示学生应该唱得“短促而有弹性地”,但是唐先生没有采用这老套路,而是在前面演示拍球动作,让大家按照他拍球的速度、用力的轻重以及观察“球”的高低来控制气息和音量,在玩玩、乐乐中把握了音准、节奏,掌握了演唱方法。由此,我想,如果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能将发声练习趣味化,那么,学生定会发现练声是一种多么具有吸引力的、有趣味的活动而在内心深处愿意进行这项活动。对策2、“善其事,利其器”——强调演唱姿势唱歌训练时我们应强调有正确的歌唱姿势,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声音的优劣。姿势正确了,发声各部分就能正常地工作,试想,一个含着胸、垂着头的学生能唱好歌吗?这好比田径运动员,如果没有正确的跑步姿势,就会直接影响其跑步的速度一样。因此,在课堂上要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让学生随时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以积极向上、精神饱满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的演唱之中。对策3、“自在娇莺恰恰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