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过程与方法: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志摩感情方式中积累人生经验,陶冶自己的性情。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现代文学的诗坛上,诞生了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光耀,思想率真复杂,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的精髓,以他短暂而毁誉参半的35个春秋,像一颗划过天边的美丽的流星,在中国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艺术奇观,他就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再别康桥》,去体会那个追求爱、追求美、追求自由的内心世界。【板书】1:课题、作者二、作者简介【投影】: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三、解题【提问】:诗题“再别康桥”,“再”字透露了一个什么信息?【明确】:它告诉我们这不是徐志摩第一次来康桥,也不是第一次与康桥作别。应该说他对康桥是老熟老熟了,对于这样一个老熟老孰的地方,并且自己又特别钟爱的地方,想再一次地说离别,那真的是相当的不容易,那真的需要太多太多的勇气。【投影】:康桥就是剑桥,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1语文教学设计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尽快,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了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过渡】:我们再跳出题目来看一下,很明显这是一首离别诗。对于离别诗我们也并不陌生。以前我们就接触到一些。比如,在离别诗中,表现出洒脱、豪放之情的有李白的“西出阳关不故人,劝君更进一杯酒”。在离别词中,多情种子柳永所表现出来的千般柔情,万般谴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么现代的情种,现代的才子徐志摩在离别诗中会是洒脱的吗,是柔情万种的吗?或许是,或许都不是,为了寻求答案,让我们走进课文,拭目以待!四、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听录音,要求展开联想。【投影】:你从诗歌中“看”到了哪些景物?用一个字听完朗读的感受。【明确】:金柳、水草、浮藻、星辉、夏虫【板书】1:金柳、水草、浮藻、星辉、夏虫【板书】2:美【总结】并【投影】:五、再读文本,品出诗美。(一)体会绘画美读第二段,思考: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明确】:2示范扩写夕阳西照,给康河边的柳树披上了一层华丽的金衣,就像那盛装的新娘,在康河柔柔的水波中摇曳着身姿。语文教学设计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