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吐鲁番歌舞文化VIP免费

吐鲁番歌舞文化_第1页
1/13
吐鲁番歌舞文化_第2页
2/13
吐鲁番歌舞文化_第3页
3/13
吐鲁番歌舞文化吐鲁番也是维吾尔文化的两大中心之一。作为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人九世纪进入西域后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当地维吾尔族的音乐、舞蹈、服饰、宗教、礼仪、餐饮和生活习俗、建筑风格各个方面,都独具魅力。这里自古就是歌舞之乡,《高昌乐》是唐代的"十部乐"之一,著名的高昌乐舞曾风靡长安城,受其影响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歌舞艺术,吐鲁番纳兹库木、木卡姆、麦西来甫等都是了解维吾尔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吐鲁番这片歌舞奔放的土地上,无论是在田野边还是庭院里,只要有人群聚集,就能听到琴声悠扬、鼓声激昂,从古至今永不停歇,那荡气回肠的旋律让人魂牵梦绕,像在梦里,又仿佛来自天簌,余音袅袅。美妙的歌声就像永不枯竭的坎儿井水一样蜿蜒流淌;热情的舞蹈犹如跳动的火焰一样热情炽烈。是谁在交河故城的落日里弹奏独它尔?是谁在边塞明月下舒展双臂圆舞而旋?使这里早已成为残垣断壁的街道土巷、民居宅院悄然间有了生机?也许是这绝美的十二木卡姆唤醒了历史沉睡的记忆。因此,吐鲁番人崇尚十二木卡姆,因为它是吐鲁番民族歌舞的魂魄,是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是流传千年的东方音乐史上的巨大财富。因此,吐鲁番人始终会铭记着鲁克沁镇,因为它是孕育吐鲁番十二木卡姆的故乡,影响了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包括这里的一草一木似乎都幻化成为歌者,在漠风的抚摸下,轻唱着纳瓦木卡姆、巴雅特木卡姆……几个世纪以来,不知有多少粗糙而干裂的手指拨动着琴弦、敲响了手鼓。也不管是顺境或是逆境,这些纯朴的人一旦唱起来、跳起来,个个如痴如醉,久久沉浸在古老优美的旋律之中。吐鲁番木卡姆制造“天籁之音”他们是极为普通的农牧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又是勤劳聪明的艺术家,将来自生命深处的呼喊融入血液,震撼着听者的灵魂。在吐鲁番,只要有木卡姆高亢激扬的旋律飘飞,寂静的村庄顿时有了生气,人们都会陶醉其间,忘记所有的烦恼与苦难。就这样,吐鲁番木卡姆演奏了一年又一年,传唱了一代又一代,经过历代诗人、乐师和民间艺术家不断地加工整理完善,最终成为维吾尔族人民的“音乐之母”、“生命之光”。举世闻名的十二木卡姆是千百年来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品和艺术绝唱。据考证,十二木卡姆是古代新疆“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伊州乐”的继承和发展,是与唐宋大曲类似的大型歌舞套曲。“木卡姆”的意思是指“大型套曲”,但在维吾尔人的特定文化语境中,“木卡姆”已经成为包融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乃至民族认同、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份和文化意义的词语,也可看作吐鲁番人文化心理的载体,经过历代的发展、变化、传承和反复的整理、完善、提炼,最终达到目前的形态。十二木卡姆融合了东西方乐舞文化的精髓,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乐舞文化之间相互撞击、交融的历史。所以十二木卡姆具有浓郁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有中国中原音乐和漠北草原音乐的元素,也受中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国家、地区音乐的影响,堪称研究古代新疆人及周边族群及现代维吾尔民族的生活哲学、伦理道德、民俗民风、文学艺术等诸文化表现不可多得的原生态资料。吐鲁番木卡姆是十二木卡姆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古代的吐鲁番郡王十分喜欢木卡姆演出,而吐鲁番郡王府的所在地鲁克沁镇,曾一度是吐鲁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百姓们传唱木卡姆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促成了吐鲁番木卡姆的兴起、发展与传播。《吐鲁番木卡姆》由《拉克木卡姆》《且比亚特木卡姆》《木夏吾莱克木卡姆》《恰尔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乌夏克木卡姆》《纳瓦木卡姆》《萨巴木卡姆》《伊拉克木卡姆》《巴亚特木卡姆》多郎木卡姆》等11个部分组成。“无鼓不歌,无鼓不舞,鼓变乐变,乐变舞变”是吐鲁番木卡姆的最显著特点。艺人们善于利用花哨多变的鼓点、跌宕起伏的曲调、悠扬欢快的弦乐、复杂多变的节奏、激情澎湃的舞蹈,营造出一种热烈狂欢的气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木卡姆在乐器的使用上也别具特色,除沙塔尔、独它尔等传统乐器外,还有唢呐、冬巴鼓、手鼓等打击乐器。各种乐器夹杂使用,互不干扰,音乐时而婉转、时而激昂,营造出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犹如天籁之音。令...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吐鲁番歌舞文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