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海外留学安全攻略海外留学安全攻略 安歌 某周末傍晚,中国驻新加坡使馆接到留学生小华(化名)母亲王女士的来电。称突然接到“绑匪”用小华微信号发来的信息,告知其小华已被绑架,要求她必须在 3 小时内向绑匪指定账户汇入 30 万元现金,否则就要“撕票”。根据以往经验及近期电信诈骗猖獗的情况,使馆推断此案极有可能是“虚拟绑架”电信诈骗。经过 4 个小时的紧张搜寻,新加坡警方终于在当地一家宾馆找到了毫发无损的小华。经小华描述,该犯罪团伙假冒海关人员和当地执法人员威胁他涉入一起“洗钱案”,并要求他交出社交帐号的同时在人群中“失联”。 网络诈骗手段逐渐多样化 据调查,上述诈骗主要针对中国留学生,尤其是对社会经历尚浅、猎取信息有限的低龄群体。近两年来,新加坡警方已接到多起遭遇此类电信诈骗的求助,部分留学生家庭遭受一定经济损失。实际上,此类案件在各留学国家都是较为常见的,并多以下面几种形式出现: 1.以“孩子出事”为名义的电话诈骗。近年来,留学生会接到一些冒充电话公司的诈骗电话,要求学生在接下来某个时段“关闭手机”,原因多为“调试网络”。接下来,骗子会肆无忌惮地联系留学生国内的父母,谎称他们的孩子在国外出车祸、被绑架等,以索要汇款。当远在国内的父母尝试联系孩子的时候,由于孩子的手机处于关机状态,一时心急的父母就很容易上当受骗。 2.冒充当地政府和税务机关的“假邮件”。中国学生在打发课余时间时,喜爱观看一些与国内同步的电视節目,多为网上下载或使用“机顶盒”,骗子们利用“版权”这一问题大做文章,往往冒充“本地网络公司”和“政府机关”以会造成“严重后果”的措辞发送一些所谓的“警告性”或“罚款性”邮件、假冒律师函,并附上“罚款”和“缴费”的链接,对于不想惹事的留学生而言,很容易上当,被骗取钱财。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3.冒充中国驻海外使领馆的诈骗电话。留学生被假冒的“使领馆”人员告知,其父母在国内“出事”,要求其躲起来,不要与任何人接触,否则将有严重的后果。接下来,不法分子开始施展“老手段”,对留学生父母展开诈骗和勒索。中国驻海外使领馆关注类似事件后,也明确发布公告,使领馆不会有类似的行为,并提醒海外留学生提高警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互联网正在重构我们的世界,而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网络诈骗开始为目标人“量身定做”,诈骗套路变得五花八门,诈骗手段花样翻新。为此,出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