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摘要:2013年,在杭州萧山东海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台湾大泥鳅养殖试验。结果发现,台湾大泥鳅最大特点是生长速度快,当年养殖个体体重可达100~200g。台湾大泥鳅最适水温为25~28℃,摄食范围广,耐低氧,适应性强,喜好偏酸性环境,既适合池塘高密度养殖,也适合循环水集约化养殖,是一种养殖前景乐观的新品种。关键词:台湾大泥鳅;池塘养殖;技术台湾大泥鳅(未见种属分类,TW),又名台湾龙鳅、台湾鳗鳅、台湾大黄鳅等,是一种选育于我国台湾地区的大型泥鳅,当年养殖个体可长至体重100~200g[1-2]。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笔者在杭州萧山东海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对该泥鳅的循环水养殖、苗种繁育及池塘养殖进行了一系列生产性试验。结果发现该泥鳅生长优势明显,抗病能力较强,适养水温15~30℃(最适25~28℃);在养殖条件下,既能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浮游动物、丝蚯蚓、植物茎芽、杂草种子、绿藻、碎屑、微生物等天然饵料生物,也喜食各种性状的人工配合饵料(浮性、沉性、粉状、颗粒皆可);因口径较小,摄食为轻啄吸入式,饵料颗粒的适口性会直接影响其摄食及饵料效率[3]。因具有鳃、皮肤、肠壁等多重呼吸器,其适应性很强,喜好偏酸性环境,可忍缺氧、缺水,能耐密集;适合池塘高密度养殖,也适合循环水集约化养殖。据笔者试验观察及对结果的比较分析,台湾大泥鳅的生长速度快慢主要取决于种源、环境、密度、饲喂、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其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握下列技术环节。1创建适宜环境1.1池塘条件常规养鱼池大多适合泥鳅养殖,但面积宜为0.33hm2左右,以方便饲养管理及水质调控;池深应为1.2~1.5m,不宜太浅,以防夏季水温过高;池埂坡比1∶3左右为适;池底要求平坦,便于拉网捕捞。台湾大泥鳅不钻泥,水中无需构建防逃设施,但为预防陆生敌害生物(蛙、鼠、水蛇等)入侵,应在埂面四周设置高约50cm的筛绢围栏,并应在整个水面上方覆盖目大5cm左右的轻6股网片以防鸟害。这是提高泥鳅养殖成活率、获取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1.2清塘消毒清塘方法可基本参照常规鱼类养殖,其中基于泥鳅喜好底栖的特性,做好底质改良(干池、翻底、曝晒等)尤显重要。放养前10d,应按常规用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以彻底清除池内各类敌害生物及病原体,尤其应杀灭水蜈蚣、蜻蜓幼虫,为泥鳅苗种放养准备安全的环境条件。1.3培育水质放养前,池塘注水约60cm即可。进水须用120目筛绢过滤,以防敌害生物随水而入。注水后,按750~1500kg/hm2的用量,沿池边浅水处泼洒鹌鹑粪、小鸡粪等农家粪肥,其中须特别注意:用肥须事先堆置发酵,并在其中加撒漂白粉或生石灰杀灭病菌;不宜直接使用新鲜粪肥,以免病菌传播和氨氮及亚硝酸盐升高。通过施肥培好水质(做水),是提高放养初期成活率的重要关键,尤其是直接放养水花。2苗种放养2.1种苗质量选购泥鳅种苗时,应特别重视其种质和规格。经笔者多方调研及实测比较,台湾大泥鳅的种质优劣,不仅会直接影响其生长速度及生存能力,而且势必会影响到养殖产量及经济效益[4]。因此,养殖所用苗种应选择由个体不小于150g的原种亲本繁育,平均规格宜为体长4cm左右(约3000尾/kg),外观以大小均匀、体态匀壮、逆水性强为佳。2.2放养密度放养密度关乎养殖产量;确定放养密度应参考池塘条件、放养时间、苗种规格、放养模式(专养、套养、轮养)、生长周期、预期产量、技术水平等综合因素。在池塘条件、放养规格既定的情况下,放养密度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放养时间、预期产量和技术水平。通常,放养时间宜早,如能在4月初完成放养,则一年可实现2茬养殖。具体放养密度可视预期产量及养殖模式而定,一般为30万尾~45万尾/hm2(见表1)。2.3苗种放养苗种下塘前,应用3%的食盐水浸泡消毒,以避免感染及带入病菌。入池时须特别注意水温差异,以温差不超过2℃为宜。3日常管理3.1水质调控池水以肥爽、透明度30cm左右为好,水色以黄褐或油绿为宜。日常可视水质、水色及透明度变化,适时施放腐熟粪肥和微生物制剂,并适量补充新水进行调节,其中经常使用光合菌、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有利改善底质和调节水质,是稳定水质、减少用药的重要措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