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2.检查自学。①指读全诗。(正音)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3.背诵全诗。四、扩展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2.交流。(学生说)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五、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齐读)作者孟浩然。要求我们和学上一首诗一样,借助注释,利用字典,自己理解古诗内容,并在议论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自学古诗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2.指名学生读。(检查学生的音准情况。)3.指导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学提示:(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2)诗句没有注释的还可以查字典理解。(3)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可以发挥想像)(4)提出疑难。(加强自学能力训练,讨论时间10分钟左右)三、整理汇报自学情况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泊:划船靠岸。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学生可能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新的愁苦?教师要点拨一下:此时作者身在异乡,不免会引起一种思乡之愁。野旷:野,野外。旷,空旷。天低树:天比树还低。2.出示放大了的挂图。(结合图意理解诗的后两句)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又是一些新愁)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善导,使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以突破重点。四、指导朗读1.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加强能力的训练,同时培养欣赏美的情趣。)2.指导停顿,诗中表达情感。3.配乐朗读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我们已学过《古诗三首》的前两首诗,哪位同学会背?(指名背)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舟夜书所见》。(板书题目)二、解题,简介作者1.解释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舟夜”呢?“所见”是什么意思?“书”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书字不易理解,引导学生查字典选字义。)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诗题是什么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的内容吗?2.作者简介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1650-1727年)。它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旅行见闻来描写山川风景的。三、布置自学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看图想像诗句意思。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四、指名朗读,试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