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2.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区游览一下“敬亭山”二、学习《独坐敬亭山》(1)出示古诗,全班齐读古诗正音(2)解诗题,交流资料。(写作背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第一次漫游时期,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奉召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开始了以梁园为中心的十载重新漫游时期,浪迹南北,思想极度烦闷。这首《独坐敬亭山》便是十年漫游期间——天宝十二载(753)李白客居宣城时所作,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已将近十年。52岁的诗人经历了长期飘泊的生活,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容于现实,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寻觅知音。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4、检查合作学习情况①指名读②汇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云:孤独的白云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③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④介绍背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⑥师小结:(5)多诵读,悟诗情三、学习《望洞庭》(一)、导入:你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同学听。可适时引导到背一年四季的诗。下面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望洞庭》。(二)、审题初读诗句。对洞庭湖你了解了哪些资料?出示视频课件指名读诗。明确应该站在哪吟诵呢?师范读。(三)、自学理解诗意。课件出示:自学提示: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洞庭秋夜是怎样的一幅景象。方法提示:看注释和插图、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等。(四)、感受湖光秋月的和谐1、“湖光秋月两相和”。想像湖光是什么样子的秋月又是怎样的,才能非常和谐。2、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