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三圣社会治理的思想轨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被称为古希腊的三圣,作为师生关系,他们坚守“吾爱吾师,但吾尤爱真理”的原则,在关于社会治理的认识上,有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过程。回顾一下这个思想进步的轨迹,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民主建设,不无启迪意义。众所周知,雅典素以民主政治而被历史以大书特书的方式记载传至今日。然而,作为当时位于思想巅峰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却是这种民主制度的竭力反对者。他深以为,管理社会是智者的工作,需要大量的知识,必须懂得社会的所有事情。可是,在一个社会里,真正的智者是极少数,而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庸俗的,品行生来就具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因此,一个民主制度的国度,由大多数人来决定社会的走向,必然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品位,将整个城邦引入黑暗的深渊。故而,他公然攻击、嘲笑雅典传统的最高权力机关——人民大会以及通过抽签选举各级官吏等民主制度。他主张,应当由神的使者——智者来管理国家和人民。自然,如此公然地与政治制度和当局进行挑战,是不会有好结果的。终于,苏格拉底的反对者的代表,诗人迈雷托士、修辞学家赖垦和政客安匿托士罗织了两个罪名:渎神和腐蚀青年,把他告到了法庭。一个由500人的庞大法庭,第一次以280票对220票,裁定罪名成立。于是,苏格拉底对这种根据民主原则选任出来的法庭,进行了无情地批判,甚至是辛辣的嘲讽。代表民主的法官们被激怒了,第二次投票以360票对140票,判处他死刑。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民主制度,确实是值得斟酌和反思的。哲学家的批判,是不无道理的。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的思想无疑是对先师观点的承袭。关于对社会如何治理的问题,不仅老师反对多数人统治的看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烙印,并且,苏格拉底死于民主的审判,也使得柏拉图对雅典民主产生了巨大的反感。他在自己设想的“理想国”中,统治权必须是哲学王所拥有的。因为,他以为,作为民主制的难题在于不能把人民大众的权力和明智的行政管理结合起来。因为治国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最精妙、复杂的艺术,不是人人都可以胜任的。再者,人在本质上是不同(不平等)的,因为上帝在造人的时使用不同的金属铸就了不同的人格。有的人掺以金,有的人掺以银,有的人则掺以铜或铁。于是,人们就有了不同的天性和美德,并在三个不同的等级中分别体现出来:第一等级的天性是理智,他们只是少数人,是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者;第二等级的天性是意志,美德是勇敢,他们是秉承统治者的意志,对外从事征战和防御、对内从事镇压第三等级的辅助者;第三等级占大多数,他们的天性是欲望,美德是节制,是从事生产劳动和服务的被统治者,负责供给前两个等级的物质需求。如果使之责任颠倒,则城邦必将大乱,柏拉图称这种情况是最不正义的。而民主制最可笑之处就是把治权平等的赋予每个公民,而且通过抓阄“轮番为治”。他特别强调的是,天生的统治者应该统治,而天生的奴隶应该受到奴役。那么,天生的统治者应该是什么人呢?柏拉图本人的回答是:最优秀,也就是最睿智的人。他认为,“除非真正追随哲学的人获得政治权利,或者拥有政治控制权的阶级靠天赐良机变成了真正的哲学家,人类将不会有好日子。”为了实践自己的理想,于是,柏拉图开始花费了极大地精力,来培养他所认为的哲学王。终于有机会降临了,舒拉古国王仰慕柏拉图的才华,特邀请哲学家来培养自己的儿子,未来的国王小狄奥尼修斯。柏拉图当然喜出望外,欣然前往,按照自己的计划设想,全力塑造这位他幻想中的将来的哲学王。然而,完全出乎意料,这位小王子对柏拉图的说教毫无兴趣,在他即位之后,竟然将自己的老师作为奴隶卖掉了,以表示对“哲学王培养计划”的嘲讽。幸好购买者心肠善良,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释放了这个奴隶,柏拉图这才得以回到雅典。不幸的遭遇促使了哲学家从幻想中醒过来,回到了现实,他认识到才智聪慧、品德完美、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哲学王,在现实中毕竟难以找到。于是,他对自己的“理想国”进行了修改,专门写下了《法律篇》,承认在哲学王难以产生的情况下,现实的社会治理,只有等而下之地求助于法治。他甚至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