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七章 常见心身疾病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研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由于社会、生活、学习等各种因素的变化,各种竞争日趋剧烈,无不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行为,产生一定的生理反应,持久的、过重的生理反应可导致心身疾病。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为主引起的躯体疾患,介于神经症与躯体疾病之间。近年来,疾病谱及死亡谱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心-身相关机制导致的心身疾病逐渐取代了传染性疾病。即使某些单纯的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也存在着一些心身障碍。对心身疾病的研究已成为21 世纪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与发病机制不甚清楚,目前普遍认为,心身疾病的发生是在生物、心理、社会行为等多因素的作用下,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种中介作用,影响或 (和)改 变生理活动 ,引起相应的器 官 发生器 质 性病变。其 中心理因素既 可以 是主要病因,又可以 是重要诱 因,对每 一种心身疾病来说 ,存在个 体差 异 。 (一)病因 1.生物因素 研究表 明 ,原 生理始 基 、器 官 易 罹 患性、遗 传、自 主神经和内分泌功 能 紊 乱 是引起心身疾病的主要五 大生物因素。此 外 ,还 包 括 微 生物感染、理化因素、营 养 失 衡 、性别 、年龄 、血 型 等。原 生理始 基 是指 机体具 有发生疾病的某种病变基 础 ,如 冠 状 动 脉 粥 样 硬 化是冠 心病的原 生理始 基 ; 器 官 易 2 罹患性则是在有病理改变的基础上,该器官发生疾病的难易程度。 2.心理因素 包括心理特征、心理应激源(psycho-stressor )、情绪反应及行为因素等。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个体的心理特征,从而影响个体的认知、评价,激起一定的心理应激,在此基础上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如焦急、愤怒、忧伤、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失望等;或者表现出各种不良的行为模式、生活习惯、道德品行等,如A 型行为模式(急躁好胜、事业心强、有强烈地竞争意识、易怒等)易导致冠心病;吸烟易导致肺癌等。 3.社会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生活、学习、工作及环境的改变以及宗教信仰、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都可以影响到个体的认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