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发挥首都宗教界代表人士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并受到国际、国内复杂因素的影响。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宗教领域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些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在加强依法管理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对宗教的正面引导。通过正面引导,使宗教自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更好地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在引导广大信教群众同各族人民一起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过程中,宗教界代表人士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在教内起着身先示范、引导信众的作用,在教外担当党和政府联系沟通信众的桥梁纽带。宗教界代表人士是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认识宗教界代表人士的作用,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时代要求,是对宗教认识发展的必然逻辑。首都宗教界代表人士发挥积极作用的主要表现首都宗教界代表人士具有其他地区和省份不可比拟的优势。他们政治思想过硬、宗教学识过人,同时具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这与首都的特殊地位密不可分。其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教育、引导信教群众爱国爱教:宗教团体是宗教界代表人士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信教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的载体,宗教团体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平稳交接对各宗教的和谐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而宗教场所是宗教界代表人士日常开展宗教活动、教育引导信教群众的主要平台,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五大宗教的历届领袖人物一般均为宗教团体的领导及其所在宗教场所的负责人。他们以爱国爱教的一言一行影响着众多教职人员,引导着广大信教群众。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服务社会:乐善好施、慈悲济世是宗教的优良传统。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有信仰基础、历史传统和较高的社会公信度。首都宗教界代表人士不仅在国家面临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危急时刻自觉发起慈善救助,日常的社会公益慈善工作开展得一样有声有色,同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项目,长年坚持为麻风病人、孤寡老人、孤残儿童等弱势群体开展服务,赢得了社会尊重和群众认可。引导宗教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国政治、哲学、道德、文学、语言、音乐、美术、建筑、医学、科技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道教产生于中国文化土壤,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和组成部分。佛教传入后与中华文化相互交融,对中华文化的品格和特质影响至深。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从碰撞到融合的过程,对沟通东西方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华文化。宗教文化是宗教信仰的文化表现形式,其中包含着许多健康、积极和有益的内容,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倡导的价值和理念是相通或者相契合的。对待宗教文化不能扼杀,只能引导。开展对外交流交往: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一大背景下,宗教界对外交流不断增多。在“迎进来”的同时,部分宗教界代表人士出国访问和演讲,宣传了中国的开放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表达了中国共建和谐世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良好愿望和实际行动。首都因其特殊性,各宗教的代表性宗教场所一直以来广受外国媒体的关注。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后,北京市提出“媒体采访零拒绝”要求以来,外媒采访频率不断提高,天主教宣武门堂、基督教海淀堂、雍和宫、牛街礼拜寺等都成为了热点对象。首都宗教界代表人士适时展现了首都宗教界人士的形象和素质,为更好地凝聚海内外爱国宗教人士的力量,创造和谐的周边环境,发挥出宗教的应有作用。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人大政协是宗教界代表人士在党和国家事业中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代表作用的重要部门。目前,首都宗教界代表人士在历届市、区两级人大、政协的任职比例基本保持稳定,特别是在区级政协委员数量中有一定的增长,部分区县青联以及区级法院还安排了宗教界委员和陪审员等。进一步发挥首都宗教界代表人士积极作用的对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