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应对蔬菜产业风险建议我国是蔬菜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蔬菜是种植业生产经营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作物,为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贡献最大[1,2]。作为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蔬菜产业具有弱质性、正外部性、外部生产环境不确定性等特点,受自然灾害、成本上升和市场风险等诸多因素影响,蔬菜产业风险发生频繁且发生程度较高[3,4],蔬菜保险则应运而生,目前已经成为分散转移蔬菜产业风险和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创新手段。但是,我国蔬菜保险当前正处于初级阶段,存在险种单一、缺乏创新、承保范围受限、理赔保障不足等诸多问题[5]。本文就农业保险应对蔬菜生产经营风险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合理建议,以期完善农业保险,降低蔬菜生产风险,更好地服务、惠及菜农,促进产业发展。1蔬菜产业面临风险蔬菜生产经营主体面临的风险直接受蔬菜产量、品质、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最终影响蔬菜生产经营者的收益[6]。从风险的类型上看,蔬菜生产经营主体主要面临的风险有自然灾害风险、市场波动风险和生产技术风险。1.1自然灾害风险。自然灾害是蔬菜种植面临的重要风险,干旱、低温寒潮、大风、暴雪、大雨、冰雹、雾霾等异常天气可影响作物生长及花芽分化,使蔬菜产量、品质下降;灾情严重时,栽培设施受损或倒塌,蔬菜绝收。20XX年“7X8226;21”北京特大暴雨发生后,农业生产遭受重创,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20XX年台风“利奇马”侵袭山东,农作物受灾面积17.54万hm2,经济损失超9亿元。1.2市场波动风险。目前我国蔬菜生产主体仍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7],经营过程中存在管理不当、信息更新不及时、市场供求变化等导致价格波动并最终影响收益水平的情况,还会面临地方政府政策变化、发生大事件影响产销的社会风险及流通过程中发生的贮藏与运输风险。市场风险是影响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受供求关系、社会风险等因素影响,主要体现为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近年来,“蒜你狠”“姜一军”事件层出第1页共5页不穷,“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现象屡见不鲜,蔬菜价格波动大,市场风险难以掌控。1.3生产技术风险。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先进设施的投入,以及新品种、新型生产资料的不断引进,蔬菜生产过程中还可能发生由于栽培技术水平不高、生产资料使用不当等导致产量和品质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风险。如品种选择不对,生产的蔬菜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就会滞销;品种抗逆性不强,遇到高温、低温、寡照等不利环境就会严重减产;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会导致生产的产品农残超标、品质下降,造成蔬菜质量风险。2蔬菜保险现状2.1蔬菜保险的意义。以往蔬菜相关的研究多集中在如何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然而,蔬菜生产经营主体在生产技术以外所面临的灾害性风险和价格类风险却无法通过技术的提升得以有效解决。因此,引入金融工具,尤其是蔬菜保险,通过适度金额的财务安排,将蔬菜生产经营主体面临的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对保障蔬菜生产经营主体稳定向好经营具有重要意义。2.2蔬菜保险的概念及分类。蔬菜保险是指对种植在大棚或露地的蔬菜为保险标的物的险种的总称。按照风险保障类型,可将蔬菜保险分为蔬菜灾害保险、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和技术保障类农业保险4类。蔬菜灾害保险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主要保障生产经营者的种植成本损失;蔬菜价格指数保险在蔬菜市场发生价格波动时,可补偿菜农市场价格与保障价格产生的差价损失[8];收入保险可规避因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共同作用产生的销售收入损失[9]。目前部分保险公司已经开始试点开办技术保障类农业保险产品,通过保险对新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保障,让农民放心进行技术革新,进而提升农技推广的速度和广度。2.3蔬菜保险的应用情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办蔬菜保险,以减轻蔬菜产业因自然灾害、气候影响、市场价格波动而遭受的损失,为菜农提供复产价跌保障。2008-20XX年,江苏、上海率先开展政策性设施农业保险,把设施大棚内种植的蔬菜作为设施大棚保险的附加险,由政府给予保费补贴,这第2页共5页是我国最早的政策性蔬菜保险模式[10,11];20XX年底,为稳定淡季蔬菜的市场供应,提高当地应季蔬菜的自给能力,XX省在国内首先推出了“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