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营利组织登记注册攻略 文/王世强 近十几年来,登记注册一直是困扰NPO 的难题。广东东莞的“坤叔助学团”想以“千分一”为名注册,但连续几年,因为名称问题与登记机关僵持不下,其申请均未能获准,坤叔为此与民政部门领导拍过桌子。这一事件引发了政府高层的关注,促使各界更加关注NPO 的登记问题。 在法律意义上,我国只有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才是被承认的非营利组织(NPO),目前有约 40 万家。但据统计,我国NPO 至少有300 万家,有人估算为800 万家。其原因在于,受限于双重管理体制,多数 NPO 不能顺利登记,而是以工商登记、挂靠机构和草根团队(不注册)等形式存在。在性质和功能上,它们同样服务于公共利益、利润不被分配,也被公认为是我国NPO 的重要组织形式。 面对各种注册形式,NPO 创始人应该如何选择?在注册时可以采取什么策略?这些都是公益组织创始人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NPO 各种注册形式的利弊比较 1、民政注册:管制严格,外界支持多 民政注册的NPO 是指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民非和基金会,本文中的NPO 主要指社会团体和民非。 (1)民政注册的优势 民政注册NPO 的优点是有利于获得政府购买服务支持。近几年,北京、深圳和上海等地政府推进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都要求服务供应方是民政注册社会组织,并要求评估和年检等级达到一定标准。例如,北京对项目申报单位的要求是依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连续两年年检达到合格及以上等级的社会组织。 更容易向基金会申请项目资助。多数公募基金会对机构的资质要求严格,要求必须是民政注册机构。有一些非公募基金会(如南都公益基金会5.12 灾后重建项目)和境外基金会(如福特基金会“好邻居”项目)不严格要求是民政注册,但强调宗旨上的公益性,需要 NPO 来证明自身的非营利性。 有利于建立社会合法性。民政注册机构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正式形式,确立这一资格有利于社会认同其非营利身份,从而建立社会合法性和便于活动的开展。 有机会享受税收和公共产品价格优惠。民政注册的公益组织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等税收优惠,在企业所得税方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 2009 年出台的《关于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和《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捐赠收入、财政拨款以外的其他政府补助收入和会费等收入免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