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安置型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近年来,湖塘镇根据本地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为拆迁农民解决居住、就业、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组织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引导农民向市民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目前,湖塘镇共有11个农民安置小区,并先后组建成立了5个农民安置型社区,各安置小区均已设立管理办公室,大墩、南石桥、小庙、蒋湾、大巷等5个村的撤村建居工作目前也已告一段落。一、基本做法1、注重规划,以人为本。在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之前,坚持合理布点与科学规划,做到“三个结合”:即把农民安置型社区与建设规划结合起来、与土地利用规划结合起来、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做到农民安置型社区既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又有利于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在安置房的具体设计中,将农民经济来源职能充实到安置功能中去,即让社区中的很多农民自身居住一套房,将多余的住房出租,以获取经济收入,这一做法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好评。另外,我们还考虑到各村级集体组织今后的收益,各安置区在建设中均配套建设了沿街商铺,按成本价卖给村集体,用于出租,以增加村收益,收益部分按村股份制规定对村民进行分红。2、边拆边置,公平公开。农民安置型社区建设事关拆迁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城市化进程。针对以前先拆迁后安置这一做法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通过提前布局,在拆迁农民旧宅的同时,逐步把拆迁户分期、分批、平衡有序地进行安置,同时采用货币安置的方式,给农民带来了更多选择,也消除了由此引发的一些矛盾,同时也为政府节约了巨额的拆迁过渡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提高拆迁安置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减少被拆迁农民的抵触情绪。同时,积极发挥村两委和村民代表的作用,让他们参与拆迁安置工作。3、优化配套,规范管理。为方便拆迁后居民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围绕社区建造学校、农贸市场、商铺、文化娱乐中第1页共5页心等公共设施,参照城市小区标准,配置了电视、电话、宽带、煤气等现代化设施,社区绿化率均在35%以上,容积率控制在1.1左右,社区部分硬件设施要优于大部分XX县区老社区。规范社区管理工作,各安置社区普遍设立社区居委会或就近纳入周边社区管理,社区配套用房参照城市社区标准,每百户配套30平方米社区用房,每个社区配备5-6名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者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落实,并考虑一些村干部熟悉民情、威望较高的特点,将部分村干部吸收到社区居委会,加强社区协调工作,减少矛盾和冲突。社区管理实行城市社区标准化物业管理,通过公开招标选择物业公司。4、多元服务,注重引导。逐步让农民享受与市民同等待遇是农民市民化的重要环节。湖塘镇通过整合社区资源,为安置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长效机制,以社区为单位做好失地农民的培训就业工作,通过劳动力市场,开办招聘会,将用工信息简报发送到社区,让农民及时了解用工需求。构筑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体系,繁荣社区文化,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每个社区经常性组织戏曲、秧歌等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加强宣传教育,积极推进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引导农民逐步向城市居民过渡,大大减少了农民乱堆杂物等陈规陋习,增强了市民意识,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转变。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服务内涵,重点做好扶残济困、社会保障、家居养老、便民服务等工作,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民安置型社区的定位、功能与方向还需进一步明确。一直以来,农民安置型社区纯粹是为安置被拆迁农民而建设的,居住对象也以被拆迁农民为主。社区的定位也更多的定位在“安置”角度,而非“社区”角度。因此,功能定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人们对农民安置型社区的居住功能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而对保障、服务、引导与治理功能等方面的认识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对农民安置型社区建设,应该赋予其更第2页共5页高的定位、更多的功能和更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