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物理学步入禅境朱清时(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编者按:审辩式思维(criticalthinking)是一种思维方式。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理解,世上并没有客观的“真理”,只有主观的“真理”。世上并没有众人的“真理”,只有个人的“真理”。他们在坚持自己的“真理”的同时,也能包容别人的“真理”。他们能够对语言、理性、形式逻辑和数学的局限性保持警觉。在科学的领域之内,他们对一切“科学理论”进行不懈地追问,坚持对他人和对自己进行双向的质疑;在科学以外的领域,对于“宗教真理”,他们会“适时闭嘴”。审辩式思维方式的形成,主要基于现代科学、主要是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之上。为了帮助网友理解审辩式思维赖以形成的科学基础,本号在 7 月 23 日摘编了朱清时院士的文章《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日前,朱清时院士发表了此文,进一步介绍了现代物理学的新发现。曾经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院士是一个物理学家,在本文中,他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说明了这样一些主要观点:——物质不能再被视为实体。——虚空可以产生物质。——能量是无中生有产生的。——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基础。一、佛学的空性智慧佛法认为,万事万物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都是变化无常、因缘生灭的,没有实体,皆无自性。这个问题最直接、最到位的解释是鸠摩罗什在《指月录》中说的:“众微聚曰色,众微无自性曰空。”这即是说,众多微尘聚合起来组成了物质世界的万有,众多微尘却无自性,空无所有。具备一点现代科技知识的人都容易理解“众微聚曰色”,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基本粒子聚合而成,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可以看作是不同层次的“微尘”,然而它们怎么会是无自性,空无所有呢?这个问题一直很难解释,它太远离人类的经验了,我们甚至无法想像,历来的解释都很难让人真懂。直到今天,现代物理学的最新成果才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直接而又彻底的解释。下面我尝试介绍现代物理学的这些最新成果,希望能帮助你理解并开悟。二、物理学中的物质观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道:“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20 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 20 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但是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