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6 学时) 一、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 节 次 名 称 学时分配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1学时 第二节 想象的概述 1学时 第三节 问题解决 2学时 第四节 创造思维 2学时 第五节 思维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自学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1 、掌握思维的概念,了解思维的种类及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2 、明确思维的过程及形式 3 、理解想象、创造想象的概念,了解想象的种类,创造想象的条件 4 、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及语言与言语的关系 5 、了解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熟练掌握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6 、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思维概念、想象概念、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解决 、想象种类、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模拟讲课法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本章较抽象的部分是思维的过程与形式、问题解决,拟采用问题分析的方式来教授这两部分知识,用平时积累的一些思维问题来论证; 2、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训练; 3、在创造思维的讲解中结合学生自己的创造经历,用大作业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再现创造过程,同时,让学生学会心理过程的分析。 七、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1 学时) 一、思维的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 1、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来进行反映。 通过思维,我们可以推知事物过去的历史、认识事物现在的规律性,预知事物未来的进程。 过去:珠穆朗玛峰,4千万年以前的地层。 现在:T根据ST表情推断去内心状态。 将来:“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怎知月晕而风?多次看到,概括出的。 2、概括性:是指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反映同一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通过感知我们只能看到具体某一鸟的外形和活动情况,而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到鸟的本质属性:有羽毛、卵生。鸡、鸭是鸟,而蝙蝠、蜻蜓不是。反映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将多次感知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月晕而风。 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只所以能间接反映事物,是因为有了概括性的知识经验,而人的知识经验越概括就越能间接反映客观事物。 二、思维与感知的关系: (1)区别:反映内容、反映形式 (2)联系:感知是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