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腹泻(diarrhea)每日排便 3 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diarrhea)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3、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 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 A。临床表现每日大便次数上 3 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 A。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检查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病原检查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 01 血清群和 0139 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详见附录 B)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病原检测时,应遵照相关规定执行。4诊断原则临床诊断应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分辨常规检查等进行。病原确诊则应依据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的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