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电影《八佰》观后感 1500 字 电影《八佰》观后感 1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数度热泪盈眶,脑中时不时想起罗辑思维第 142 期节目题眼的那句话: 八年抗战就像一把铁锤,为中华民族打造出了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底座。 据说《八佰》的创作过程耗时十年,不知道主创人员是否听过这期节目,但在我看来,整部耗资逾十亿的影片,不过是在诠释这一句话而已。 在抗日战争之前几十年发生的甲午战争,日军进入中国东北之时,还有地方上的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只不过是寻常的改朝换代,更替一下统治者的身份而已。 彼时的底层民众,只是把国家视为皇帝一家一姓之私产,毫无民族国家的概念。 而这种局面,到抗战时期才开始真正有所改观。 淞沪会战的双方,一边是经过明治维新奋发图强已数十载的日本,另一边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屡战屡败、受尽列强欺凌、四分五裂的中国,胜败之数,显而易见。 自九一八、卢沟桥乃至淞沪会战,为什么中国军队屡战屡败,坐拥四万万国民的华夏大国,面对日本这样的蕞尔小邦却毫无还手之力? 究其因,无非是当时的中国尚无法将国内的力量和资源有效整合起来。 古人类学界有个共识,我们的祖先智人之所以能从所有的智慧种族中脱颖而出,一路灭绝其他原始人类和诸多大型哺乳动物,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就是由于基因突变的原因,导致他们具备了想象世界上不存在的事物的能力,比如神这种虚无缥缈的概念。 《人类简史》把这类概念称为主体间,还有个更通俗易懂的说法叫“想象共同体”。 是的,神、宗教、货币、公司、民族和国家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其实都是实际上并不存在、经由我们共同想象出来的概念。 但因为有了这些大家彼此认同的虚拟概念,人类才能聚集起很多人的力量,去实现少数个体无法实现的宏大目标。 《八佰》全片的剧情就是在逐渐追寻“民族”和“国家”这两个想象共同体的意义的过程。 影片开始时,在湖北保安队溃兵端午和小湖北、东北兵老铁、陕西兵羊拐的角度来看: 我只是普普通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为什么要千里迢迢跑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到大上海来打仗? 大部队全都跑球了,凭啥我们就该戳在这? 苏州河那边就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租界,为什么我就一定要守在河这边等死…… 至于河对岸租借里的同胞们,起初只是庆幸能在英法等欧美强国的庇护下得享太平,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则丝毫无感。 然而随着惨烈战事的不断...